填志愿:如何選學校(七)(2)
如果某個專業的學校辦學質量與錄取分數的函數關系用上圖表示,那么我們在選擇學校時,一般會傾向于選擇斜線上面A區中的學校,比如M學院,而不會選擇B區里面的N大學。因為,雖然二者的辦學質量大體相當,但N大學的錄取分數顯然高于M學院。在現實決策時,比如,我要在畢業后進入電力類企業工作,那么選擇學校時,我可能就要選擇上海電力學院,而不去選擇復旦大學。因為從電力專業的性價比來看,上海電力學院要遠遠高于復旦大學。
第二節 選擇學校的其他問題
7.2.1 地域在學校選擇中的影響
我們在選擇學校時,除了專業及分數因素,學校所在的地域也對升學決策也有著重大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在高考志愿決策時,總是將地域作為優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動不動我只去北京讀書,或者只去東部發達地方,不考慮西部或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等。這都是一種極大的認識上的誤區。按學業規劃的觀點,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只是囿于眼前的幻覺,好像上了大學就福星高照、萬事大吉了。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一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你上大學是干什么?為了什么目的?難道僅僅是為了見世面、長閱歷嗎?那么我還不如花這錢去旅游。花錢少,效果還好。我們上大學是學知識、學本事,為將來順利進入職場、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由于現在畢業后自己負責求職,因此求學的首要目的便是為了畢業時順利地就業,然后才是自己的長遠發展。要能順利就業,必然要研究未來人才市場的需要及市場中的用人機制。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處于嚴重的買方市場。就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由于政治經濟體制因素的影響,我國各行業的用人體制中起作用的還并不完全是市場因素,政府因素也起著巨大的決定作用。由于行政因素的影響,使得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外在因素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起的作用相當大。也就是第四節所分析的,我國人才市場的用人體制表現出了不同的特性。一般表現為行政性用人體制、市場性用人體制。
下面我們就根據學生自身的幾種主要情況來具體分析升學決策中的地域選擇。
立志成為研究型人才的,在選擇地區時,要考慮的是該地區的學校的科研能力是否有比較雄厚的實力?這些學校一般都是985至少也是211高校。那么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資料搜索一下這些學校都在哪些區域,然后再來選擇。
就業目標為公務員的,可以考慮的地區首選北京,至少(其次)也應該是省會城市及中小城市,這些地方信息發達,公務員資格考試的培訓質量也比較高。
如果完全憑自己奮斗,沒有外在條件支持,又立志從事實際工作的,就業目標宜選市場型的用人單位,也就是其考察人才主要看其德才素質,而不是社會關系、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這時,在選擇地區時,應該考慮到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求學,比如東南沿海的江浙一帶。因為這里經濟寬松自由,市場經濟比較完善,在學校實習時容易找到相應單位,那么畢業時,由于已經有了在這些單位實踐的經歷,其競爭優勢就要大于在外地求學而到本地來就業的畢業生。比如說,你在科學地規劃了未來的學業,并制定了相應的升學決策后,選擇在浙江溫州的某個高校讀書,學習國際貿易專業,那么你可以在學校讀書時就走向溫州市的某家企業進行實習,并從中學習了許多知識,積累了相關經驗,這時畢業后,你在溫州求職時,就比從其他地方(比如內陸地區)來的高校畢業生更有競爭力,更容易找到工作。因為你在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經過實踐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而這在內地的許多高校是做不到的。
事實上有一則新聞報道已經雄辯地支持了這一決策思路。2007年10月8日《浙江日報》上有一篇題為《“義烏制造”大學生走出校門能創業》,其中就指出義烏工商學院,這所名不見經傳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率達11%,其中自己當老板的達8%.學校沒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因為學生未出校門就被搶走,學生就業率連年達到98%以上,有的專業供需比甚至達到1∶9.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義烏及整個浙江省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及創業環境,使得這里的學生更容易在市場中學到真本事,而不像許多內地高校只是在學校里夸夸其談。所以,只要是我們的大方向是定位于從事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具體工作,無論你是做應用研究,還是經營管理,或是技術開發,或是藝術設計,或是新聞傳播,等等……。那么在選擇學校的地域時一定要考慮當地的市場經濟環境及創業環境,是否比較寬松自由。
那么我們在選擇地域時具體應該選擇哪些地區呢,一般來講,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其創業及市場環境都比較好,那么哪些地方的民營經濟比較發達呢?這里有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在2006年的一個調研報告,主要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若干個城市,筆者將其羅列出來,供同學們升學決策時參考。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亞洲開發銀行評定的2006年度中國內地民營經濟最發達城市(這里只摘錄前14):
1、紹興 2、廣州 3、杭州 4、寧波 5、溫州 6、深圳 7、東莞
8、臺州 9、蘇州 10、上海 11、珠海 12、無錫 13、義烏 14、長沙
7.2.2學校在就業競爭中的“馬太效應”
我們在升學決策時,經常強調要選擇在所定專業上有辦學優勢的學校。這是因為,在統一完善成熟的市場環境中,人才在職場上的競爭主要體現在性價比上。即看誰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工作能力強、人力成本低。而在所定專業上有辦學優勢的學校則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在大學期間將自己的職業能力充分開發出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一般不建議大家去報考高校的補充專業(即非品牌或者拳頭專業)。然而,在現實的就業環境中,也有這樣的情形出現,即某些理工科高校開設的文科專業也一樣容易就業。比如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的會計、市場營銷、法學等專業,它們比綜合性大學甚至比相應的專業性大學(財經類、政法類大學)更容易就業。這明顯就不符合我們上面所講的市場規律。這是為什么呢?
對此,我們認為,這一現象并不能說明前面的規律是錯誤的,而是這一規律產生的條件發生了變化,什么變化,我們前面所講的市場條件是統一、完善、成熟,但目前我國的市場環境并沒有達到這一規定。而是出現了嚴重的條塊分割,并且很不成熟。所以,作為在目前社會經濟環境中競爭的個人,必須要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環境中特殊性,要總結此類環境的特殊規律,正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所強調的,矛盾的特殊性構成了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根據。然后,運用這一特殊規律于我們的發展實踐。這也就是為什么我一直強調做升學決策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和哲學思維。
具體到我國的就業市場環境,我一直認為它屬于半吊子人才市場,有一部分是充分競爭的,比如在旅游、廣告、餐飲、加工制造等領域,另一部分則屬于壟斷或者寡頭壟斷性質的行業,比如電力、電信、航空、鐵路等,這些行業由于感受不到由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于是在聘用人才時并不看重其人才性價比,更多的看其他指標了,比如誰更有背景?誰更有關系?誰更能給主持招聘的人帶來現實的利益?等等。在這些行業中就業,市場法則中的效率(性價比)原則是不適用的。又由于近年來理工科院校相對來講容易就業,尤其是其品牌專業對應的就業行業為國家壟斷或者是國有企業占主導的領域,其就業前景更是看漲。正如前面提到的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等。于是,這些學校開設的文科專業因為比其他院校的此類專業更有人脈上的資源,其就業也一般可以向其品牌專業對應的行業中輸送。品牌專業好就業,補充專業也沾光。這就很像經濟學中常講的馬太效應,即窮的越窮,富的越富。就業好的越好就業,就業差的越來越差。或者民間常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我也知道這是不正常的,是在倒退,但這就是現實!
另外,上述現象也并沒有完全逃出市場法則。因為,對于文科類專業,我們都知道,其技術門檻低,潛在競爭多。這時最重要的是學生更應當重視學業規劃與學業管理,實行差異化競爭,即在就業時一定要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及競爭優勢。而此類專業在理工科學校開設,則為專業嫁接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學會計,我更注重學習電力方面的會計知識,或者交通方面的會計知識;學營銷,我更注重學習裝備業的營銷,通過學習其他專業成長為銷售工程師,而這樣的競爭優勢,卻是其他院校無法比擬的。
正是基于上面兩點,我們才看到一些很好就業的理工科院校其文科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也很不錯。這就為我們的后來者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在升學決策時,如果要學習文科專業,可以考慮去讀一些就業很好的理工科高校就讀,這樣就可以在未來就業中贏得先機。
(責任編輯:李書信)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