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遷子女在京讀高中”10年內不會實現
隨著北京教育規劃綱要的正式公布,未來10年北京教育發展藍圖正式呈現在公眾面前。記者了解到,北京市于2008年10月正式啟動北京教改綱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在《北京教育規劃綱要》編制期間,先后組織召開了五十余次專題研討會和座談會,并歷經5輪深入而全面的征求意見工作。對比去年10月公布的綱要征求意見稿,此次公布的綱要正式版本有近30處進行了調整、修改,呈現出四大突出變化。
隨遷子女讀高中未放開
北京教改綱要征求意見稿階段,流動人口子女在京就讀問題一度引起廣泛關注。意見稿中曾提出,“將制定來京務工隨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辦法,滿足符合條件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該項措施公布后一度引起社會熱議,并引發了兩種不同的聲音。部分人認為外來人口子女應該享受同城待遇,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北京的承受能力有限,應該制定相關的人口限制政策,教育不能完全放開。
而在此次公布的綱要正式版本中,流動人口子女在京讀高中的表述已被刪除。同時,對之前引起同樣關注的“打造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綠色成長通道”的說法,在綱要正式版本中已被刪除。
解讀:異地高考問題推進乏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近年來,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之后的升學問題備受關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中就曾提出要“研究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北京在綱要征求意見階段提出,要探索隨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辦法,是對綱要的一種回應,傳遞出一種很積極的信號。遺憾的是,綱要正式發布后,這段內容卻被刪掉,此舉無疑是“一種退步。”
熊丙奇認為,流動人口義務教育之后的升學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中考,另一個就是高考。盡管也有不同聲音認為,放開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之后,會加劇城市人口壓力,擠占了教育資源,這一觀點,本身就違背了教育的公平。同時,允許隨遷子女在北京讀高中后,因為沒有異地高考政策的保障,這一做法也不會引起很好的效果。
熊丙奇認為,北京取消了隨遷子女在京讀高中的規定,實際也是體現了地方政府在推進異地高考上一種無力的態度。要實現這一措施,必須從教育部開始對中考、高考進行改革,對高考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出臺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才能引導地方政府積極行動,關注流動人口子女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問題。
增加受高等教育的指標
在教育事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中,“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例”由征求意見時的42%提升至48%.并對外國留學生規模指標進行了調整,由之前的2015年達到15萬人次,2020年達到20萬人次,分別調整到12萬人次和18萬人次。
增加了“義務教育毛入學率”指標,其中,2009年義務教育毛入學率為109%,2015年和2020年均為100%以上。
解讀:符合建國際化城市定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褚宏啟表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是衡量一個城市人力資源水平的重要指標,北京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人才優勢已成為北京最突出的優勢。因此,適當提高這一比例也是體現北京發展人力資源強市的信心,也符合北京建設國際化城市定位。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