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東高考文綜 創設新視角考查知識
「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在今年的山東高考文綜試題中,創設新穎視角來考查主干知識成為政治、歷史和地理三個科目的共同選擇。例如政治科目中,要求以“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為主題寫一篇時政評論;歷史試題則超越和突破教材,從嶄新的角度和視角重新整合知識;地理科目通過關注不同區域背景下的兩工業區的發展軌跡來開拓學生的視野。
政治貼近學生生活 挖掘地方資源
2010年試題的設計在對基礎考核中滲透著各種能力考核要求。很多題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礎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聯系。
如選擇題第17、18題,以“一拖二”的方式呈現,題肢設計具有較強的迷惑性,解答此題需要在解讀材料信息的基礎上,調動運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辨別,從而實現了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塊間知識的內在統一和有機整合。
以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為命題素材,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實現了考試說明中的考點、教材中的重點、社會上的熱點的有機統一。
試題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堅持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原則,實現了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有機結合,如第37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從“綠色手機文化創作傳播活動”到“《沂蒙》、 《南下》等影視劇”在試題中的運用則達到了從山東省的地方資源出發,營造親切的地域文化氛圍的目的。
試題致力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第36題以2009年中國外交活動為背景,以“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為主題,要求考生根據要求寫一篇時政評論。該題通過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根據所學知識多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歷史 變平面考查為立體考查
命題在“ 意料之外、 情理之 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題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個鮮明特點。例如,第11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考查,材料是當前教材中沒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觀是新課程標準確定學習內容的依據,所以,它并沒有超出教材的范疇和考生的認知水平,考生只要結合太平天國運動的進程和天朝田畝制度的相關內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確答案。
試題以“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為指導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讀史學文獻、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靈活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27題以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為主題,“一個歷史事件四面八方立體挖掘”,重點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辯證地、創造性地分析和論證問題的能力。三個問題“偶然與必然”“發現與相遇”“交流與發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歷史觀和整體歷史思維以及綜合運用學科方法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該題的設計實現了由原來的平面考查到現在的立體考查的轉變,實現了由原來的知識綜合到現在的能力綜合的轉變,這是對傳統題型的創新和超越。
歷史試題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識點的具體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從嶄新的角度重新整合知識,由“新材料”來創設“新情境”。
地理 多種圖表考查能力
今年的地理試題均以學科的核心主干知識為考查重點,內容不偏不怪。
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形式則是“經典問題、新穎視角”。如學科內綜合題第26題,以考生最熟悉的魯爾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區域背景,關注不同區域背景下的兩工業區的發展軌跡。該題帶來的啟示是:在區域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打破思維定勢,不同的比較會生成不同的認知,便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
所有的非選擇題的能力考核目標均涵蓋“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中的三項或四項。其他試題的能力考查要求也十分明確且層次清晰,從觀察、理解、比較、分析,到推理、判斷、闡釋、論證等,都較好考查了考生發散性、靈活性、深刻性、創新性等思維品質和能力。
圖表是地理知識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體現。通過典型的、新穎的、多彩的圖表和文字材料,給考生判讀、分析問題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為考生創設了內容豐富的信息平臺。
試題取材廣泛,關注、隱含和折射的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較多,如第26題第(5)題,通過對昆山市經濟發展的區位分析,映射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而對其發展起重要作用的上海市,也是近期通過世博會備受關注的一個城市。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