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歷史復習指導五大方略
「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一、萬丈高樓平地起——依托考綱夯基礎,以不變應萬變復習時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對一大堆復習資料同學們可能不知該如何下手。千頭萬緒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礎。近兩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沒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識,能力的提高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不論試題形式如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歷史學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會發生變化。所以,在復習時同學們應注重對重要史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主干知識的掌握,這也是考綱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等。對這部分知識,一要切實加強記憶,二要充分理解,三要進行聯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多角度聯想的基礎上夯實知識,提升能力。
二、宏觀在宇、微觀在握——構建網絡抓聯系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抓“點”—串“線”—鋪“面”—織“網”,構建成“點、線、面、網”立體式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講就是:1. 抓“點”
“點”,就是歷史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的交叉點,即坐標。一系列關聯的“點”就可以串聯為一條線。如復習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時可抓住四個點:(1)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2)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3)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 串“線”
“線”,就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如,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涉及的知識點有秦朝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朝郡國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廢丞相、設立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這些 “點”構成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秦朝)—發展演變(漢至元)—強化(明清)的“線”。
3. 鋪“面”
“面”,就是某一時期或階段歷史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這一部分知識可以總結為:一是鞏固政權(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復經濟(建立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等措施);三是完成過渡(兩項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四是民主法制建設(1949年《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的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五是外交建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亞非會議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藝:“雙百”方針。教育:開基創業,確立方針)。
通過上述總結,不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識,還有利于構建知識體系,把握主干知識間的聯系。
4. 織“網”
高考是對知識的綜合考查,因此在復習中不能僅限于復習某個知識點,而應該縱橫聯系,前后貫通,構建“網狀”知識體系。織“網”就是把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織”成完整的、立體的網,實現學科內的“超級鏈接”。下面以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為例進行展示:通過抓“點”—串“線”—鋪“面”—織“網”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專題或階段的整體內容,從而發現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征。只有這樣,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三、視線在書外,答案在書內——聯系熱點,滲透歷史,創設新情境關注社會現實、注意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以史為鑒,是歷屆高考的重要命題思路。高考歷史試卷以隱性或顯性的方式關注社會熱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關注一系列社會熱點,同學們在復習時應加以注意。
1. 關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歷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國聯軍侵華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等。
2. 關注2010—2011年的社會熱點,尤其是長效熱點。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問題等。
當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熱點本身,而是熱點涉及的歷史主干知識及相關能力。因此,同學們在復習時要以熱點為載體,分析、思考和挖掘與熱點相關的歷史知識,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規范性訓練復習不等于讀、背知識,高考也不僅僅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近兩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傾向十分明顯,這些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的復習、經常的練習中逐漸形成的。
就考試來說,需要具備三種基本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掌握這些能力需要具備以下幾點:1. 理解試題中常用詞語的含義試題中的常用詞語有三類:一類是回答問題的中心詞,如原因(為什么)、措施、目的、本質、意義、影響、啟示等;一類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詞,如指出、說明、評價、概括、分析等;一類是回答依據的限制詞,如根據(依據)、結合、聯系、綜合等。
同學們在做題時一定要找準這些詞語,這有助于準確、完整地回答問題。
2. 掌握答題的一般方法(1)選擇題①審讀題目(從題干到備選項),弄清限制性條件(如時間、空間、程度等),理解特殊詞語的含義,答案應該符合每一個限制性條件。
②對有一定難度的題目,變換思維方式,反向排除。
③對備選項中提供了新知識的題,判斷另外三個備選項是對還是錯(以熟定新)。④對材料型選擇題,堅持一點:讀懂材料。因為這類題的答案大都與材料有關,在材料中有對應語句(信息),如題干“下列對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2)非選擇題非選擇題是歷史高考的重要題型之一,也是同學們最容易失分的。在復習中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尤其是規范性訓練。
①讀懂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識;分析并明確材料中的史實和觀點,并分點或分層次理解。
②仔細審題。通過審題,明確三個方面:回答內容、限制條件、回答依據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題在設計問題時對回答依據都有明確的規定(根據答題依據可以確定答案的來源),大致情況有三種:A.根據(依據)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答案由從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學知識組成);C.沒有規定答案來源(先看問題與材料是否有關。若有關,首先根據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如問題與材料無關,則據所學知識回答)。
在審題時要注意兩點:A.把模糊時間轉化為明確時間。在一些試題中,時間是相對模糊的,如“改革開放初期”“‘冷戰’結束后”“近代以來”“清朝晚期”“中國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詞語,防止遺漏要點。
③規范表達。
A.格式規范。
B.書寫規范,字跡清晰。
C.按順序回答問題,觀點與史實結合,不寫與答題無關的話。
D.在答題時要注意四點:★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根據分值確定答案要點的多少。
★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維定式,堅持“論從史出”。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準確辨別材料觀點的正誤。這是因為材料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學家或資產階級史學家的觀點。
★怎么問就怎么答,避免畫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請列舉近代法國侵略中國,給中國文化造成嚴重破壞和損失的最突出事例”,本來只要答出“焚毀圓明園”就行了,但有的學生答“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結果因史實性錯誤而不能得分。對那些沒有明確要求回答時間、人物等的設問,盡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錯。
五、月是故鄉明——關注地方歷史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歷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區、市)自主命題有利于各省(區、市)挖掘本省(區、市)豐富的命題資源。如:山東省可以考查山東籍的歷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東地區擁有的輝煌燦爛的文化;廣東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蘇省可以考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復習時,可結合本省(區、市)實際,對本省(區、市)的歷史適當挖掘整理,形成系統的知識。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2011年高考歷史復習指導五大方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