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復旦千分考題目兩大傾向:考積累重應用
「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上周末,2011年復旦水平測試(俗稱“千分考”)在江浙滬三地同時開考。上海共有5700多名考生參加了這一測試。從考生反饋來看,今年復旦水平測試題目有兩個明顯傾向:考積累、考應用。對于計劃參加明后年復旦水平測試的學生,應密切關注這兩大趨勢,早做打算。
傾向一考積累時政題明顯增多
今年千分考結束后,一名文科考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呼“上當”,原因是她看了往年的千分考題目,其中涉及時政內容很少,但今年的題目中,時政題卻出現得非常多,讓她準備不足,很多題目都只能連蒙帶猜。
記者了解到,去年的復旦水平測試試題基本都是圍繞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涉及時政、社會熱點方面的題目僅有“世博會”、“奧巴馬”等簡單的選擇題。而在今年的試題中,政治和歷史學科的題目多跟時政緊密相連,涉及氣候、低碳、世界杯、經濟大蕭條等話題。如有一道題就考到朝鮮炮轟的朝韓爭議小島的名稱。整體而言,此次復旦水平測試明顯加強了對學生知識面積累情況的考查。比如,有一道題問“《達芬奇密碼》是什么小說?”答題選項中有穿越、歷史等。一名考生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本小說,他曾多次在新華書店櫥窗內看到,沒想到會在千分考里出現,看來還是知識面不夠啊。
此外,還有很多看起來很“偏”的題目,如語文卷中的:“‘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的哪出戲劇?”“以下哪個選項中的文物出自敦煌莫高窟?”“拉美著名作家有哪些?”……這些考題考查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以及閱讀經典的情況,體現了復旦青睞于“博學”生的傾向。
傾向二考應用知識要活學活用
從考生普遍反映來看,今年的千分考試題較往年更加靈活,且各科知識融會貫通,比如有很多題目涉及氣候、低碳、綠色等熱門詞,這些題目和政治、地理等學科都有關系,很難說考查的是哪門學科。比如地理部分,有一題要求選出世界杯16支出線球隊屬于哪個文化圈,這道題考的就是大文化,選項中的南美洲許多國家以前就是歐洲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還有一題問“減壓蒸餾實驗裝置的控制變量是什么?”有的考生不知道,但通過學過的“減壓”是和壓力有關,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只可能由溫度調控等知識,也能順利解出答案。
以此看來,千分考對那些只知道死記硬背書上知識點,而不能活學活用的考生來說,是一個致命傷。
比如有個考生說,有一道計算機題目,講一輛輛車子進站出站,考汽車進出站的順序,連題目都沒看懂。還有些題目,如世博會上,一位游客戴的手表顯示是6點,當時北京時間是7點,請問這位游客來自哪個時區?心絞痛可以用何種藥物治療?晝夜時間長短相等的日子,北京時間11點之時,在上海看太陽在哪個方向?參加“北約”聯考的13所大學,所處位置的地理氣候有什么共同特征等,都是考察學生是否能將書本上的知識活學活用。
在采訪中,記者明顯感覺到很多學生偏科現象明顯。一些文科生告訴記者,他們只在考試前,復習了下物理、化學課本上的定理,難怪在看到題目后,會感覺“題目出得很偏”“自己復習的東西都沒有考到”呢。
「專家建議」
開闊視野注重日常積累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辦主任丁光宏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千分考”命題與往年相比,沒有什么新變化,依然以考查基礎為主,命題要求不超過中學教學范圍。對于有些考生覺得“難”的反饋,他指出,復旦水平測試更多關注學生是否具有深厚積淀,考試內容不用準備,也無法準備。這與當前中學圍繞高考指揮棒打轉的教育方法,顯然格格不入,覺得難也在情理之中。
2006年起施行的復旦水平測試,內容涵蓋高中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和計算機10個科目,共200道客觀測試題。這樣設置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進大學的學生首先應保質保量完整接受高中教育;其二,復旦大學的人才培養推行“通識教育”,要求學生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若將這一廣度要求“折算”成難度,那么可以說,測試的難度確實要高于高考。
近年來,各種千分考應試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從實際考試情況來看,只能說“幫助有限”。培訓班頂多只能幫考生把書本上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但即使記全了知識點與真正掌握乃至能活學活用這些知識點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此外,文科中的大量試題都在考學生的日常積累、課外閱讀情況等。這些都不是靠做大量習題能突擊應試出來的。正如復旦校方所言,推出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的目的,是希望引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學生與其參加“應試班”機械操練,不如盡早開闊視野,注重積累,全面發展自己。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