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越過分數線卻難跨心理關
以優異的學習成績邁入高等學府,可是卻沒能跨過自己的心理關。記者了解到。開學兩個月以來,一些大一新生沒有在課堂學習,卻因各類精神疾病住進了市第一專科醫院進行治療。記者從哈爾濱市其他醫院了解到,到醫院心理科門診求診的大學生也有所增加。
“好”與“壞”的狹意理解、臆想世界與現實社會的差距、網絡游戲快速成功的快感與現實挫折的反差,都讓一些大學生無所適從,出現了心理問題。
初入社會心很慌
——“蛋殼式”培養方式保護了孩子,卻把孩子與社會隔絕
哈爾濱醫科大學復屬第四院心理科主任張磊晶日前收到一封一名大一新生近萬字的手寫信。信中寫道:“我從小覺得只要對別人好、真心真意對別人就能得到回報,可我卻把自己傷得一無所有。好人難當,可我卻不甘屈服于‘不正之風’和‘邪惡’……我以為的世界美好都是假的,它和我認為的差距太大,太讓我失望。”信中詳細寫了他和某同學交往中,同學都做了哪些事、說了哪些話讓他感到社會的丑陋。
由于“想象”和“現實”的差距,讓這名新生先是躲避與其他人接觸,既而產生厭世情緒。張磊晶主任說,一些家庭對孩子采取“蛋殼式”培養方式, “蛋殼”保護孩子的同時,也把孩子和社會隔絕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保護得過多,遇到任何事都由家長出面解決,孩子沒有社會閱歷,總覺得世界很簡單、很美好。一旦遇到與自己想象有差距的事,便會在心里放大,雖然多是一些小事,但慢慢就積累到質變。
很多人都知道“小馬過河”的故事,但現實社會中卻有很多家長不愿讓孩子去自己試河水的深度。剛走入校園的大學生脫離了父母,頭一次看到“河”,心理上會夸大“河”的可怕,自然會產生恐懼。據張磊晶介紹:“以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多出于自己沒有考入理想學校而就讀于一般學校的差距。但現在,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大了。”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現代經濟社會的強競爭、快節奏、短周期、頻更新等特點,加之一些不正之風,讓一些以前和社會零接觸的大學生產生恐懼情緒,一些心理相對脆弱的學生就難免出現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怎樣和你交朋友
——“不勞而獲”的愛太多,使孩子不會主動與人交往
軍訓后一個星期就想退學。張磊晶遇到的這個同學退學的主要原因就是,雖然大學沒有固定的同桌,可好多人的同桌都不換,只有他的旁邊座位總是換人,他覺得同學都在故意疏遠自己。
小新(化名)個性有些爭強好勝、總想樣樣爭第一。從小學到高中他學習成績一直優秀,老師對他很器重,和同學相處也很愉快。他一直生活在贊揚聲中,未遭受過什么挫折,自尊心很強,應屆順利考上某名牌大學。剛入學時,一切都很新鮮,外加軍訓很辛苦,體力消耗較大,也沒空想別的。可軍訓結束正式上課后,他覺得同學都自顧自地學習、生活,宿舍里的氣氛也很壓抑,互相之間好像都很漠然,自尊心也迫使他不愿主動與同學交往。而且上課時他發現,很多同學都固定坐在一起,只有自己的旁邊座位總在換人。每次上課,他都在觀察誰和誰的關系比較好,為什么沒人和自己好。因此上課總分心。現在雖然還沒考試,但從回答問題和做作業上感到自己成績在班上只能算中等,比他成績好、知識面寬的大有人在,以前的自信蕩然無存。
小新經常感到頭痛、胸悶、心慌和入睡困難,心里很著急,怕影響學習但越急越不行,注意力無法集中。雖然還能堅持學習,但效率很差,有時覺得自己都快撐不下去了,總想回家。國慶長假回家休息幾天感覺好些,但一想到回學校就緊張焦慮,以致于國慶后就不想回學校繼續上學了。眼看著已經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無法完成學業,小新的父母將他送到了醫院治療。
張磊晶說,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遇到的主要心理問題。很多學生入大學后就表現出不會與人交往的問題,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學新生普遍存在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性這一特點。由于很多人從小在家庭無償的寵愛下成長,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跟別人相處。
用成績衡量一切
——唯成績至上,孩子沒有形成完善的價值體系
因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成績落差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在市第一專科醫院收治的患者中不占少數。
哈爾濱市一所重點高中畢業生小軍去加拿大留學。起初他很擔心因語言問題而影響成績,但第一學期,考試成績全部是A,他的自信心開始膨脹,覺得接下來的學習也不會有問題。但他對自己的期望越高,反而考不好。他開始背著國內的父母不去上課,直到有親友去加拿大看他,才發現他已經不上課、整天躲在屋里好久了。目前,經過心理治療,小軍的情況有所好轉。
小軍的主治醫生說,小軍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好多大一新生都遇到學習成績的問題,經過治療,才找到除了學習成績以外的其他人生追求和價值認定。
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張聰沛說,雖然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好多年,但大學之前,學校強調的就是學習成績,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好壞。有的大學新生在步入大學前在腦海中就已經勾畫好了理想自我形象,然而進入大學后,才發現天外有天,原來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自己忽然變得平庸,面對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新生往往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客觀地面對現實。自我期望過高,而又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力,他們在學習遭到失敗時,就會失去心理平衡,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感到處處不如人,不敢面對現實、分析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采取相應措施、主動認識自己,而是以逃避的方式看到面臨的問題,以迂回的態度來維護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
無人管束不習慣
——父母代替孩子思考,讓孩子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在市第一專科醫院收治的一些大學生精神類疾病患者中,有一些緣于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小珮上中學時,父母什么都不讓她干,早上來不及吃飯,媽媽就把早餐送到學校去。每天該干什么、該上什么補習班、該幾點睡覺,以及高考報志愿,都由父母決定。考入北京的一所大學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該干什么。她開始頭痛,注意力無法集中。她打電話求助父母,父母告訴她多參加學校活動,最好能當個學生干部。可是在大學里,各種活動很多,優秀的學生也很多,她感覺無從入手,每天都睡不好覺,老覺著自己什么都不會,心里絲毫沒有安全感。國慶節假期回家,她總覺著有人跟蹤想害她。在火車站不敢坐車,就往家里打電話求助。父母開始并沒太在意,但是時間越長越覺得不對勁兒,于是便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結果確診得了精神分裂癥,出現了嚴重的幻覺和妄想。
心理專家說,現在有一些孩子過分依賴父母,沒有主見,唯父母之命是從。對知識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求,有的甚至厭學。在高考拼搏后,很多人有一種枯竭感,人生失去目標,而又沒有獨立尋找生活目標的能力。剛入學的大學生要順利度過生活環境的轉變期,應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獨立工作的能力。
過度包辦惹麻煩
——要讓孩子適應社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項關于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
心理素質較好的孩子,可以通過自我調節適應大學生活,而一些內向的孩子一旦心理負擔過重,就可能患上疾病。張磊晶建議家長,新生入學前,家長或老師要給予這方面的指導,防患于未然,盡可能避免產生適應性障礙;入學后,學校要對新生給予更多的溫暖,提供必要的幫助,家長則需經常與子女保持書信或電話聯系,使其獲得更多的感情慰藉。但如果適應性障礙癥狀比較明顯,則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視情況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療法及行為治療,并可適當服用一些鎮靜安神類的藥物,以調整情緒,促進睡眠,消除軀體的不適,同時要定期去進行心理咨詢,直至正常為止。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郁癥狀,則需要配合進行藥物治療。
一些極端的病例也在警示更多的家長,在平時,家長也要改變“蛋殼式”的教養方式,不要把孩子全部包裹起來,要讓他適應社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辦,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而且,不要把孩子拴在學習上,要培養孩子全方位發展,多接觸社會,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教育網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責任編輯:王燁)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