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教育引向功利化 重獎狀元之風當休矣
高考成績尚未公布,各高校獎助學金政策陸續出爐,多家高校推出誘人的“狀元”獎學金。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昨日宣布,在去年10萬元的基礎上,今年新生最高獎學金提高到12萬元,希望可以“攬得狀元歸”。
高考剛過,各地各學校獎勵狀元之戰烽煙又起,雖然這幾年教育部三令五申嚴禁炒作高考狀元,但是各地各學校重獎高考狀元之風未見絲毫收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秀學生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學校在招生工作中早已不是一幅高高在上姿態,為了招攬到優秀新生他們不惜使出各種獎勵和誘惑,從初中,到高中,最后到大學,招生大戰愈演愈烈。因為招到優秀新生,學校好出成績,對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有諸多益處。如優秀學生多了,學校的品牌就出來了,收費自然也會水漲船高。因此,就連清華、北大等名校也不惜放棄身價加入對狀元的爭奪戰,對各省狀元給予數萬元的獎學金。
有人說,狀元是功利社會的“消費品”。教育部門、學校、企業各自抱著不同的目的對高考狀元施以重獎。政府教育部門重獎狀元是為了提高升學質量,學校重獎狀元是為了爭優秀生源,企業重獎狀元是為了獲得廣告效應。相對來說,企業重獎狀元或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或各取所需還是讓人能夠接受的。而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重獎狀元很不妥,花著納稅人的錢,過分獎勵高考狀元有造成考生貧富差距的趨勢。獎學金應該發放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假如大學真的有錢,應該把錢用在刀刃上,給貧困學生以更多關注。一邊獎得高考狀元富得流油,一邊是貧困學生依然上學難,對這樣的社會現象,讓學生怎么看待?
誰能奪得高考狀元是存在一定偶然因素,狀元比其身后的考生相差因1分或幾分,能證明其實力一定強于第二名、第三名嗎?如再考一場,狀元未必還能再當狀元。然而狀元與第二名、第三名在精神和物質上的收獲有著天壤之別。如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理科狀元一個655分,一個654分,相差一分,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卻差之百萬元,這合乎情理嗎?
炒作高考狀元,這種惟分數論的行為,是與素質教育格格不入的,容易對教育產生錯誤的導向作用。比如學生和家長可能會將學習的目的看成是獲得狀元,獲得狀元才算成功;比如教育部門會用是否獲得各級高考狀元作為評判各高中教育質量的一個標尺;比如有的高中將主要工作定位于培養高考狀元,為少數尖子生開小灶,讓尖子生復習沖刺高考狀元;社會各界對高考狀元三千寵愛于一身,而冷落成績中等生、貧困學生等。
重獎高考狀元之風當休矣,別總炒作高考狀元了,別把原本就不素質的教育引向功利化。
(責任編輯:蘇婧)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