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金榜題名時:少一點崇拜 多一點灌溉
又是金榜題名時。
每年高考分數一出爐,狀元的炒作便會漫天飛舞。社會對高考狀元的膜拜在各種利益鏈的牽扯下,已經演變成了一場畸形的狂歡。
今年高考前夕,杭州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叫“貼身侍衛”的內褲,包裝盒上印的是5位2009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商家聲稱,只要買這種內褲還贈送“奪冠秘籍”,能助你高考得佳績。高考狀元的商業價值被挖掘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從光環一上頂,高考狀元就被這類各種各樣的“捧”法,抬到了一個并不利于其成長的轎子上。
高校重金搶狀元,以此來抬升學校的名氣;商家爭相貼上狀元標簽,以此來開拓市場;中學千方百計育狀元,以此來樹立擇校風向標——在功利的驅動下,高考狀元被社會牽引著離開了寧靜的書桌……
此前,據教育專家的一份《中國高考狀元職場狀況調查》顯示,在1977年到2008年間,全國1000余位高考狀元中,沒有發現一位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頂尖人才,高考狀元的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
這樣的調查結果,不禁讓人反思起中國教育人才培養的導向。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把學生趕進了狹窄的胡同?教育何時能夠回歸到“育人”的本源,而不只是“育分”的攀比?
人生的道路很長,完成了高考的學生,也還只處于“蓄能階段”。高考的成功,不等于人生的成功。在過度的曝光率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遺憾常常在上演。社會是否該反思,我們該為高考狀元今后的人生路創造出怎樣適宜成長的環境?
高考的成功可以證明對中學階段知識掌握的全面,但還不能證明其創新創造能力的強弱,也不能證明其適應社會生存能力的情商高低。現今教育體制的種種弊端也沒有使“高分者”與“高能者”劃上等號,更多的時候,對高考狀元的崇拜,是應試教育體制之下的孤芳自賞。
什么時候,對高考狀元的炒作和膜拜,能夠變為對人才的呵護和對創新的崇尚,那么,我們才可能真正解開“錢學森之問”那個扣在心頭的死結。
少一點崇拜,多一點灌溉。或許這樣,高考狀元才能一路走好。
(責任編輯:蘇婧)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