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興“古體風” 考生模仿《長恨歌》
我省高考語文評卷工作已基本完成。記者昨從相關渠道獲悉,今年,不少學生用古體寫作,如模仿《長恨歌》、《離騷》等,還有部分人寫文言文。
今年我省語文卷作文題是以幻想為主旨的開放式作文,因為可寫題材廣泛,學生作文的得分情況整體比去年好。引起閱卷老師注意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興起“古體風”。
據介紹,有的考生模仿《長恨歌》的筆調,寫王昭君離開漢宮時的感慨。該作文在細節描寫和語言運用方面很出色,只可惜立意不夠切題。另一名學生用起了《離騷》的句式,每句結尾都是“兮”,寫得不錯。“學生在考場有靈感,能在短時間內用古體寫作,說明語言功底比較好。”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閱卷老師不會受文體影響,更注重看學生體現出的文學素養。不過,相對于49萬考生來說,寫古文的只是小比例。
據一位閱卷老師介紹,今年高考作文中的抄襲現象似乎比往年明顯,有的考生直接抄襲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素材,還有人抄襲熊召政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甚至一個字都不改。
據介紹,這些抄襲作文都沒能逃過閱卷老師的法眼,凡是被懷疑抄襲、并找到依據的,得分都很低。
此外,還有不少學生在作文中與古人對話。對話最多的對象是:李白、蘇軾、陶淵明、屈原,這也是學生在中學課本中經常接觸到的人物。
有閱卷老師表示,今年的題目給了學生很多想象空間,但部分學生的作文還是比較狹隘,多是根據平時所寫的作文材料“速構”出來的,如把原來寫的理想、夢想直接移植到高考作文中。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