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地域、專業與就業如何抉擇(3)
就業:
掌握一技之長應是考生進入高校深造的重點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好多人都說現在讀大學等于就業“緩刑四年”,緩刑過后能找到工作還算有個交代,可是找不到工作呢?顯而易見,現代社會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突出問題,不說本科生,研究生就業難的現象也并不鮮見。這幾年每年高考的錄取人數大致在650萬人左右,全國每年相應也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還有許多畢業生沒找到工作。從目前的就業情形來看,國家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大學生也應該想辦法創業或者就業,改變命運要靠自己,坐等天賜良機是不現實的。與此同時,既然知道畢業后就業難,上大學就不要想著混文憑,應該踏踏實實學點真本事,不要等找工作時才來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在校期間就應靜下心來,利用大學豐富的教學、科研資源、人力資源,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一技之長,相信有真本事的人到哪里混口飯吃都會不難的。
在就業崗位的層次差異上,其就業崗位有著層次和方向的差異。比如,計算機專業好像這幾年人才過剩了,這個可能與全國很多高校一哄而上,大量招收這個專業的考生有關系。但高層次的計算機人才的需要,到現在都是很短缺的,因為高層次的人才不是一哄而上能培養出來的。所以,整個就業市場跟學生的就業形勢,是有著很多差別的。高層次,綜合素質好的人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不同學校的XX專業的方向,有著差別。有些學校的面比較窄,可能學生就業就比較困難。另外,學校的培養質量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一般來說,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會使學生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
此外,就業情況也和個人在學校的學習工作等各方面的努力和能力有關系。從學校來說致力于培養民族和國家的棟梁人才,所謂治國之才興業之匠學術大師,希望考生能夠目光長遠,“風物常宜放眼量”,不要僅僅局限于畢業之后工資多少之間的差異,畢業生要立大志,做大事業。
從全國的就業形勢來看,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大公司也在抱怨一些需要專門人才的工作崗位招不到合適的人選,這些職位的薪酬很不錯,也虛位以待,可問題是擺在許多學生面前,勝任者寥寥無幾。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只是為考生提供了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大平臺,告訴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和基本知識,然后再教會學生一個好的思維方式和正確人生觀,指望大學好好學知識,一出校門就能用上那是幼稚的,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在工作中、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學來的。即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者也”。高考只是考生繼續接受在校教育的一種手段而已。知識能改變命運,但知識學了不在實踐中應用和創新,那也只是白學。大學生活之后,最終結果還是得進入社會工作,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和社會理想,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工作中還得不斷地學習和應用知識,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教育關系著國家人才儲備戰略,人才規劃是十年幾十年百年大計。歸根結底,就業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上大學深造是當代青年的夢想也是社會責任,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相信經過大學的洗禮,廣大優秀的學子一定有用武之地,因為“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