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數下降或引發高校調整骨牌?
6月7、8、9日,中國有近千萬名考生涌入散布于全國各處的眾多考點,參加有著“中國第一考”之稱的高考。而教育部發布信息顯示,今年全國高考報名總人數是957萬人,比去年減少約65萬人。由于計劃增加,報名人數減少,預計今年全國高考平均錄取率將會增加近7%,將達70%。
當眾多考生為能更容易進入大學而歡呼之際,也有專家提醒,需要注意到考生人數連年下滑之下,教育資源匹配度發生的改變。亦有學者建議,主管部門還應具體分析是何原因導致了高考考生數下降。在他看來,人口變化是一個因素,而受教育者的預期發生改變也應為不容忽視的一個變量。長期關注中國教育問題的熊丙奇看來,中國高校現在存在著嚴重的“千校一面”的問題,很多學校各種專業都齊全,但是沒有什么專業能拿得出手,畢業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
因此,有識者開出“藥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將那些招生困難的沒有辦學特點的普通院校轉為職業教育學校,開設特色專業,吸引學生就讀;或者將這些學校由本科降為大專,以此來提升學校的“含金量”。
其實,教育部在這方面已有動作,比如對高校專業開展評估,進行淘汰。 2009年,教育部就為此專門下發通知,對2009年新設置或調整的本專科專業、不同意設置或調整的本專科專業、需評估的專業以及同意撤銷的11個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進行公示,并撤銷了包括北京聯合大學的社會工作、北京聯合大學的文秘教育、北華大學的動物醫學等高等學校的本科專業。
“招不到學生的,就停了你這個專業的招生名額,逼著學校往特色化的方向發展。”中央教科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男星表示。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