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源數量繼續下降 高校培養模式需改進
作為人才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一年一度的高考歷來備受矚目。近日,一組官方發布的數據吸引了眾多眼球,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為957萬人,比去年減少約65萬人,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57萬人,平均錄取率較上年增長近7%。這一升一降的數字背后隱含的人才培養問題,耐人尋味。
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
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曾經改變過無數人的命運。高考人數之眾,“國考”之謂名至實歸,擠過獨木橋的,意味著學而優則仕;放棄的,則要通過其他的方式和途徑尋找向上流動的方式。然而,連年高考人數增長后,2009年,一場靜悄悄的變革拉開序幕,生源數量開始下降,一些地方甚至出現棄考現象,2010年,人數繼續下降。唯高考是舉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嗎?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學生的選擇權增大。”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范先佐告訴記者,“最高峰時,每年有幾十萬學生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些人中就有選擇不讀大學的,這種問題不僅中國大陸有,臺灣地區也存在,臺灣地區的高等教育可以容納80%的適齡青年上大學,但是只有約50%的人選擇上大學。”
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高校教育,也是整個社會理性選擇和調整的過程。在范先佐看來,這對于高等院校乃至全社會來講,都是一件好事。它迫使高校將注意力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上,推行特色辦學,避免同質化競爭。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表達了相似觀點,即生源減少對于高等院校來講是個契機。易劍東將高校教育比作“炒菜”,要向“專、精化的小鍋炒菜”轉變。顯然,減少在校生的數量可以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范先佐認為,“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學生數量少些,提高師生比,教育質量更能得到保證,有特色的院校“存活率”也會更高。
加大投入是關鍵
盡管生源減少暫時對高校的威脅不大,但是,高校是否能夠利用這一契機,辦出特色,成功轉型卻是個問題。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高校受經費掣肘,發展受限。
1993年,政府在制定上世紀90年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時,曾明確提出,到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要占到GDP的4%。10年過去了,這一指數依然徘徊在4%的下限以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殷鴻福曾算過一筆賬,“2005年,全國教育支出3951.59億元,全國科技支出991.56億元,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而科技支出只占0.05%。”
殷鴻福感慨,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教育投入事關人才問題。只有教育搞上來,才能把廣大的人口包袱轉變成人力資源,科技興國的目標才指日可待。
易劍東向記者透露,雖然江西民辦教育質量很高,管理也很規范,但普通高等學校在全國,尤其是面向全國招生的情況不容樂觀。最大的問題是生均教育投入較低。一個學生政府投入約3000元,只相當于北京、上海的八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地方高校很難大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落后又必須以招收本省學生為主,吸引不到外省生源,進而服務當地經濟。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高等教育發展問題上大多面臨此種困惑。
培養模式需改進
對高校自身而言,需要更多關注改進教育模式。在精英化教育階段,我國基本奉行“嚴進寬出”的高等學校教育模式,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來,高等院校錄取率大幅提高,“嚴進寬出”變為“寬進寬出”,生源增多,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改變不大,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如影隨形。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應該“寬進嚴出”,“寬進”即給多數人以平等機會,而“嚴出”可能并不意味著生源數量的減少,只要教育得法,人人可以成為大學生,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普遍存在,顯然是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出了問題。
范先佐表示,改進高等教育培養模式,需首先明晰高等教育的層次。他將高等教育院校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100多所“985”、“211”等教育部直屬高校,這一層中頂尖的幾所大學肩負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的重任;第二層是地方院校,培養為地方服務的人才;第三層是高職高專,負責培養手腦并用的人才。第一層次高校,特別是排名靠前的幾所院校,應該著力培養精英人才,第二、三層次培養一般性的應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分層模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頑疾,受行政化掣肘,二流院校爭相擠進一流院校,而非立足自身特色培養適用人才。加上受深重的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考生紛紛選擇總錄取率不到50%的第一、二層高校。
多層次多元化人才并行
培養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是高等教育肩負的任務,需要投入資金,更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特別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才的意義不言自明。6月6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的頒布即為例證。
作為我國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規劃》在序言中即指出“人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在人才,動力在人才,主體在人才,標志也在人才。偉大的時代需要也一定會造就更多的優秀人才。”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歐陽康這樣解讀。
“《規劃》破除了過去一談人才就是精英的概念,提出人才應該多層次、多元化,很有價值。”范先佐認為,社會本來就應該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個性特征的人組成。他將整個社會的人才比喻成一部機器,“缺少主機,機器肯定運轉不了,但是,僅有主機沒有零部件,甚至缺一個橡皮圈,整個社會的運轉也會不靈。”教育問題也一樣,社會既需要有精英教育引導,也要有大眾化、一般層次的教育支撐。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韓震則強調,大學確實有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內容的使命,為培養適應21世紀、適合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人才做好準備,但從產業進程來看,我們不可能從貧窮落后一步登天。這本身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人才儲備要優先發展,研究型大學尤其要更多地培養創新型人才。
從“一考定終身”到多樣化的自主選擇,這條道路,我們走了30多年。從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我們花費了十幾年時間。而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多元化人才的培養,不僅關乎教育本身,更是用人制度、經濟制度等方面的折射,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