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患得患失 專家建議學生獨立思考
高考結束了,原本應該好好放松一下,但有同學卻依然情緒煩悶、焦慮不安。“感覺好煩啊”、“不知道為什么,我不想和同學聯系”,團省委“12355”青少年心理咨詢服務熱線心理咨詢專家郁輝輝介紹說,高考后常會遇到以此為開場白的電話咨詢,郁輝輝分析說,這類情緒狀態傾訴的背后往往是學生自我認知不清晰、自我評估不穩定、自我逃避等心理問題的一種表現。
心理落差大患得患失較普遍
常與學生交流的郁輝輝發現,高考結束后,心理落差大和患得患失這兩種心理表現在學生中比較普遍。
去年有個高考女生,在第一、二次模擬考試發揮都不錯,信心滿滿去參加高考,結果考第一門語文,感覺考砸了,郁輝輝介紹說,當時這位女生咨詢中表示“接下來想看書準備后面幾門科目考試,卻老是走神,整個人就是放松不下來”,所有科目考完后,她還是處于焦慮之中,睡不著覺,不想和同學見面,害怕大家談論考試題目。在郁輝輝看來,類似這樣的女生存在抗壓力不夠的問題,心理較脆弱,常常選擇逃避現實的方式面對。
患得患失則表現為,反復想著“我好像作文跑題了”、“那道公式可能用得不對”、“是不是應該英語閱讀再檢查一遍呢?”郁輝輝說,考完第一門科目就著急翻書對答案,這可是考試大忌,一方面浪費時間,再則患得患失的情緒會影響接下來的考試。即便考試完了,還是放不下,甚至因此心情煩悶,脾氣特別大。
-建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青春期的年輕人正處在自我認識的逐步形成階段,充滿了自我評估不穩定、自我認知不清晰、自我感很弱等等困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智不成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正確引導,郁輝輝表示,否則這樣的心理因素很容易導致上述種種問題。
心理問題單靠簡單的幾句話解決不了,但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方向讓學生自己思考,郁輝輝說,“電話咨詢中,我們會對表示不安和困惑的學生以提問的形式引導”,讓學生多思考,而且是多獨立思考。(《南方日報》 李劼 通訊員 許雙春)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