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考槍手”案的真相水落石出
經過近7個月暗訪,經歷了諸多斗智斗勇的短信、電話、面談、考試,中國青年報記者將活躍在北京知名高校、以巨額報酬作為誘餌進而涉嫌組織高考跨省替考的事件披露出來(6月10日中國青年報)。一時間,人們既為配合記者調查、親身參與臥底的高校學生龍劍(化名)捏把汗,更為這一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替考黑幕所震驚。
根據記者調查,這是一群專門盯著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的所謂“高端”替考組織者,牽頭者“許老師”聲稱替考是為了“領導的孩子”,在辦理準考證、替換照片等手續方面“絕對安全”。據其透露,只要考過600分,就會得到一臺電腦,最多可拿到7萬元獎勵。應該說,這樣的條件對于很多沒有收入來源、經濟條件尚難獨立的學生而言,不可謂不誘人。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個別學生為此鋌而走險,幫助替考團伙得逞。
在為參與這一事件的大學生可能毀掉學業和人生前途而憂慮的同時,更該追問的是:制造這一替考事件的人究竟是誰?他們背后會有著怎樣的權力勾結。根據一般的認知和常識,如果沒有既能一擲千金、又能手眼通天的“家長”配合,沒有教育、公安等社會管理領域“內部人”的一路綠燈,要想進行這樣規模、程度的高考替考,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在一條看得見的“利益鏈”之外,很可能隱藏著一條看不見的“權力鏈”。
經過近7個月的暗訪,媒體記者和臥底考生所體現出的勇氣和韌勁固然可加,他們所提供的替考團伙的汽車牌照、身份信息、照片尊容還有內容確鑿的短信往來,都可以成為進一步突破真相的證據。這一事件通過媒體披露漸漸浮出水面之后,已經對有關公安、教育等部門提出了緊迫和現實的要求。公眾也有理由懷疑,在疑云重重、疑點眾多的替考團伙背后,隱藏著需要偵破和核實的內幕交易。是被動等待,等到社會輿論不斷追問、輿情洶洶之下,才啟動調查程序,像近年來云南的躲貓貓、上海的釣魚執法等事件一樣;還是主動出擊,搜尋證據,通過強有力的執法偵辦、調查和介入,讓過往的涉嫌不法行為得到追究,讓真相水落石出?這既體現著執法者的法治意識、執行能力,也考驗著公平公正的社會底線。
我注意到,媒體報道中有這樣一個標題,就叫《“許老師”后臺有多硬》,展示了替考組織者在說服考生時介紹的替考背景、運作過程和權力底氣,讀來不能不讓人震驚。無論組織者手段如何嫻熟,門路多么廣闊,其涉嫌違法的自信,終究來自于所謂的“領導”。而如此蠅營狗茍的奸巧,又終究是拿不上臺面的。一旦暴露在陽光之下,無論是誰,無論官多大,必然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無情追究。正因為如此,我相信,在這一事件面前,執法部門的腰桿有多硬,“許老師”的后臺倒臺就有多快;公眾期待真相的渴望有多強烈,最終實現社會公正的腳步就有多快。
面對高考舞弊和替考黑幕,公安、教育等部門沒有任何理由懈怠和放松。只有不放過任何涉嫌違法的蛛絲馬跡,才能讓真相浮出水面,也才能對組織替考者和可能牽涉其中的官員,進行堅決而有力的查處。而實現這一目標,又有必要成立層級較高的調查組,進行公正和嚴肅的調查,從而給出一個讓公眾信服的結果。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