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高考作文的若干共性
評價各地作文題目的優劣高低,不是明白人做的事,文無定法,文章得失寸心知,你說老套的,別人說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你說考生可自由揮灑的,文士會說少了文脈的定規。左右不是,惟有閑話一番,方才穩當一點。
于丹教授總結出今年作文的三性:社會的轉型性、視野的國際性和思維的開闊性。這是文化人的高調子,可兄弟我掐指一算,好家伙,命題里居然真能覓得共性若干。
聯系生動活潑的社會百態看,首先把時效性拖了出來。上海作文的材料是“帶著尺子捕魚”,說是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命題者腦中的關鍵詞大概有:可持續發展、不竭澤而漁、放長線釣大魚等,大概是作文的正路。不過,如果考場上有考生聯系社會熱點,把帶著“鉤子”“釣魚”的違法行政與“帶著尺子捕魚”混搭改寫,應該也是順理成章的思路吧。
全國I卷是看圖說話,也與魚有關:餐桌前,眾貓怠工,就一只貓捉老鼠,懶貓們說:“有魚吃還捉老鼠?”翻看每天的社會新聞,不難找到不少與之對應的影射。
不少的作文題目還關注“成長性”,長大成人的價值和倫理選擇。北京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強調的是態度的端正。陜西“人成材是有規律”所舉三個事例,講的道理為:環境寬松自由、充分激勵,人生才有些名堂,關注的是外在環境的重要。浙江的《角色轉換之間》意旨所在,大概想讓同學們在成人之際,嘗試思考社會角色的轉換,引導責任感和換位思考意識的出臺。讓年輕人琢磨成人之路,作文繼續發揮教化之功,亦無不可。
廣東的題目《與你為鄰》,與去年的《常識》差不多,看似平常,可發掘深意,是“關聯性”的代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只要能自圓其說,都合格。四川的《一個點》,寫點、線、面的關系,是哲學論文的面龐了。山東的“人生變化、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材料提示,也提醒著學子們要學好辯證法。這類文章寫得好,應該算是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了。□三季稻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