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改“周末考”折射的是大問題
制圖:吳尚楠
昨天是全國高考的日子,各大城市的周一早高峰比往日更加擁堵。上海一名普通交警不得不面對媒體呼吁:“建議以后高考時間放在6月的第一或第二個周末舉行。”
如今的高考,已不僅僅是一場考試,而是包括交通、醫療、教育等在內的社會總動員。對一些大城市而言,高考遭遇工作日,使本已擁堵不堪的交通“雪上加霜”,考生“趕考難”的新聞已成了“舊聞”。同時,為了高考,公安、醫療等部門除了應付日常工作外,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來保駕護航,一些大型社會活動會因與高考“撞車”而延期或取消,學校不得不給學生放假騰出教室準備考場,一些考生家長不得不因陪考而請假。
其實,高考時間改為周末的建議由來已久。早在2005年6月,就高考日期能否調整到周末的問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曾表態稱,將組織論證調整考試時間。然而,一晃數年過去,高考時間依然鐵打不動。“組織論證”過程之漫長,令人吃驚。
如果將高考調整為“周末考”,不僅更加人性化,社會管理成本會大幅降低,其他行業受到的影響也會大為減少。而且實踐也證明了“周末考”的合理性:2009年高考恰逢周末,交通問題、家長陪考、考場配置等問題都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國內的自學考試、成人高考以及職稱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都選擇在周末進行,而有“美國高考”之稱的SAT也全部安排在周末。
順應時代要求和群眾意愿,將高考調整為“周末考”,從操作性上講并不難。因為高考時間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高考恢復的首次考試是在冬季進行的,高考定在7月7日也曾延續20多年。從2003年起,為了讓考生避開高溫天氣,高考日期由7月調整為6月——這一人性化舉措,取得了預期的良好效果。
作為一項節省社會成本、對社會有益而無害的好事,將高考調整為周末考“雷聲大雨點小”,折射的卻不是一個小問題,值得有關部門反思。因為這體現著,有關部門能否及時回應百姓關切,并落實到具體行動。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