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進行時:古今中外高考面面觀
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一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高考”。真正算得上是“高考”的,始于隋朝,從科舉制度開始。在隋之前,我國人才選拔以非考試的方式進行,比如世襲,推薦,自薦等等。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采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為各國的國君服務。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人才選拔采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及至魏文帝時,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
科舉制始于隋朝。其后,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后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給高考考生提供清靜的復習環境,昨晚,漢口吉慶街全天禁唱。
傳統意義上的高考,一般指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全稱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是考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的資格標準,是國家考試之一。
1949年之前,中國各所大學招生考試的時間由學校決定,并不是同時舉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和時間安排去不同的大學進行多次高考。現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高考每年只舉行一次,2003年以前在7月舉行,2003年開始改為每年6月舉行,考試時間為6月7日、8日。由于部分省(市、自治區)按新方案實施高考或科目設置不同,高考結束時間不一,上海、山東于9日上午結束,海南、江蘇于9日下午結束。
近年來部分省市每年舉行兩次高考,多增加的一次在1月舉行,稱為春季高考。
1949年高等學校單獨招生。
1950年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
1951年以全國大行政區范圍統一招生。
1952年全國統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廢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畢業即可,但須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廢除招生考試,改為“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 學校復審”。工農兵大學生由此出現。
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據統計,當年的報考人數570萬,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
1983年,出現“定向生”。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并存的“雙軌制”。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后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2000年,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并軌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軌改革。
1999年,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并揭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開始在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目前全國大多省區市均實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進行了此項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臺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
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率先實行了“自主招生”的試點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76所高等院校開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實現了網上錄取。
2003年,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實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終于迎來變革,高考時間提前1個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個別省份會有所延長,如江蘇、廣東),高考告別酷暑。
2007年,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作為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首批實驗區,迎來課程改革后的第一次“新高考”。
2007年,6校師范生免費。當年,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師范生免費教育重返大學校園。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災區的高考向后推遲約一個月,并且取消外語科聽力考試。江蘇省開始實行新課程高考方案。
2010年江蘇省高考恢復文理考生分開錄取,分開劃線。北京市開始實行新課程高考方案。廣東省取消“3+X方案”,改為“語數英+文理綜合”,考試時間縮短至6月7日至8日兩天。
日本:考試地獄
日本高考競爭之激烈尤甚于中國。
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學歷的國家,特別是名牌大學學歷。一個人擁有的學歷會直接影響到其職業的好壞和薪水高低。所以,日本的考試競爭非常激烈,有“考試地獄”之稱。
學生的壓力巨大,從上小學、上幼兒園起,就開始上大量的課外輔導班,以進入名牌小學、名牌中學,而考高中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要超過考大學。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大家都在擠名牌大學的獨木橋。
從1979年起至今,日本高考每年兩次。日本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即“全國共同第一次學力考試”,在每年1月舉行。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根據日本文部省制定的《高中教學大綱》命題,考試不分文理科。第二次考試由各大學自行組織,時間為每年的2月和3月。考試形式也由各大學自行決定,有筆試、面試、小論文寫作、實際操作等諸多形式。
韓國:讓道高考 推遲上班
高考在每年的11月7日舉行,一天內考完,共4門,上午下午各兩門。從早上8點報到,8點40分開始考試。因為考試時間比較早,所以那一天為了避免交通堵塞,政府機構和企業都把上班時間推遲兩個小時,一律為高考讓道。
韓國人對高考的重視程度絕不會亞于中國,每年的高考都是韓國社會最關注的焦點之一。所以每到高考期間,數十萬韓國家長都要擁到寺廟里為參加高考的孩子祈福,媒體和政府也要緊鑼密鼓地為高考忙活。可以說,整個韓國社會都在圍著高考轉。如:為緩解高考當天的交通壓力,除濟州島外各地的韓國政府機關、公司,甚至連證券交易所的上班時間都由上午9時推遲到10時。
各城市交通部門所有警員上街疏導交通,為考生服務。所有運輸工具行駛到考場周邊時都必須減速,并禁止鳴笛。不僅如此,在考聽力時,考場上空禁止飛機飛行,就連駐韓美軍都要減少訓練和飛行活動。 韓國一些演藝明星也出面舉辦各種活動,幫考生釋放壓力。媒體會不厭其煩地為考生刊登各種考試注意事項和考前維持良好狀態的“秘訣”。而很多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則會到校門口舉標語、喊口號為自己的學長學姐們助威加油。
美國:條條道路通羅馬
美國有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美國高中生進入美國大學需要參加的考試),因社會教育資源的豐富,職業教育的發達和成熟,人們對成才道路的寬泛認知等,從某種意義上沖淡了人們對能不能進入高等學府這個問題近乎“刻薄”的強烈情緒。
法國:招生實行預注冊
高校招生實行預注冊。法國高等教育結構較為復雜,學位種類獨特。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后再參加高中會考(BAC)。原則上說,所有通過高中會考的高中生,即獲得BAC的人,均可申請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及技術學院等除外。由于名額有限,這些院校和專業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學新生。 為讓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況,法國高校招生實行預注冊,即提前登記志愿。預注冊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間進行,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法國絕大多數學校均采用電話計算機的登記方式。據悉,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可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而技術科高中會考及格者則僅有百分之十七的人能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加拿大:沒有高考
加拿大無高考。加拿大中學生要想上大學,不用參加專門的入學考試,所以大部分加拿大人也不知道高考是什么。在每年六月份中國高中畢業生為高考而緊張忙碌的時候,加拿大的高中畢業生可能早已接到大學的入學通知書了,有些學生還會面對幾所最好大學的入學通知書,為選哪一所更好而左右為難。
雖然沒有高考,加拿大的高中生要想進入名牌大學的好專業學習,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加拿大各大學也有自己的學生選拔制度。由于加拿大聯邦沒有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負責,這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學教育體制的差別,加拿大大學對各地學生的錄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巴西:高校說了算
入學考試高校自己說了算。巴西的高等院校分為聯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類,前三類是公立學校。
巴西高等院校根據各自學校的情況制定招生計劃和錄取標準,具體考試時間和科目由參加招生的各大學自行決定。大多數公立學校一年舉行兩次招生考試,少數公立大學和所有私立學校一年進行一次考試。報考高等院校的學生,必須有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畢業證書。在考試的具體內容上,各高校和各專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由于聯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學實行免費教育,所以吸引眾多考生,招生比例約為7比1。
(責任編輯:王燁)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