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2010高考文理分科劃線錄取引各方關注
2010-06-02 17:52:13
來源:網絡
江蘇高考文理分科劃線錄取的變化近期引來各方關注。在業界看來,文理不分科或是文理分科都解決不了高考困局。江蘇近些年的高考改革給人們帶來哪些啟迪?今后的改革方向又在哪里?在高考新一個輪回前夕,記者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
強調均衡
8年文理不分科
“有的學生很早就在搞競賽,理化成績很好,但是寫起論文來連語句都不通順,文學素養太差。”一位專家認為,文理分科讓部分大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江蘇這幾年的高考改革就是要體現學生多學科全面均衡發展。著名教育家楊叔子院士就曾在公開場合發表過這樣的觀點:“現在社會上的偏才、怪才多,不少人認為這是大學教育的弊病,我看,問題不在大學,而在中小學,文理分科造就了偏才。”
回顧江蘇高考模式的改革進程,人們不難發現,從2002年起,江蘇由高考“小綜合”改成“大綜合”,即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6門課拼成一張試卷,正式拉開了高考文理不分科錄取的序幕,此后,江蘇先后啟用“3+1+1”的考試模式以及“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模式。教育人士認為,無論是“大綜合”模式還是后來的改革方式,初衷是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病,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實施起來操作難度太大了。學生要同時抓9門課,負擔太重。改革雖算不上成功,但是打破了傳統考試模式,改變了學生學習意識觀念,培養了發散思考的習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政策回爐
效果有待檢驗
“文理分科劃線錄取,這項改革更加貼近中學教學實際。學校從高二上就開始分班了,文科生物理、化學、生物作為必修測試的科目,學習難度上明顯沒有理科生高,理科生則在政治、歷史、地理學科上作了弱化處理。高二要參加‘小高考’,不提前分科,學生來不及復習。” 提起文理分班,南京一所中學的李老師有些無奈:“雖然過早的分班使學生掌握的知識不系統,但在高考總分面前,學生學好九門課是天方夜譚。”他表示,高中文理分科是一個存在即合理的現實。由于高考是文理分科考試,有考試就會有備考,只要高考分文理不同科目,高中文理分科是很自然的事。
對于和上世紀90年代模式類似的江蘇文理分科劃線,很多人都看作是一項“ 政策回爐”,是改革進程中的必要修正。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表示,自己對于文理分科是一個更加務實的態度,只要目前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文理分科還是可以理解的。這次江蘇省進行的高中課改的一個鮮明導向,就是提高學生學習的選擇性和主動性。因此學生在掌握了高中階段的基本知識后,應有自主權選擇今后是偏向文科還是偏向理科。他特別強調,作為中學教育,在沒有完成高中教育體系的課程時,提前搞文理分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
不少高校人士認為,文理分科劃線錄取的政策現在評價還為時尚早,應該放下爭論,認真執行,相信一段時間運行下來,人們就會對其效果有清晰的認識。
解題鑰匙
擴大招生自主權
“文理分不分科各有利弊,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改革配套相應的評價體系和升學制度改革。”東南大學高教研究所仲偉俊所長表示,江蘇高考政策是中學教育的“指揮棒”,從這點意義上看,無論是文理分開還是文理不分都各有利弊,很難判定誰好誰壞。仲俊偉建議,江蘇應該繼續推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辦學自主權,由高校根據生源狀況挑選學生,這樣不僅規避了政策制定的難度,同時也起到了教育資源市場配置的作用。
對于高校招生自主權的問題,不少大學校長也有同感。“一個15歲就能寫小說的學生,想把他特招進南大有點難。”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坦言,其實校長的權力也不大,自主招生難招怪才偏才。“當了好幾年自主招生考官,現在興趣越來越少。”全國人大代表、江南大學副校長王武坦言,自主招生陷入怪圈,找不到讓人眼前一亮的特長生。
專家表示,對于我國教育來說,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建立高等學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錄取體系,實行自主招生。對應這樣的制度,方可談及中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問題。如果由于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等一系列問題,難以改變學生評價體系,討論文理分科沒有實際意義。
記者 王琦
現在不是討論文理分科利弊的時候(專家觀點)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文理分科應跟高考銜接起來看,現在的普通高中階段文理分科是為面向高考做準備的。高考的考試方式、內容以及錄取的方式、機制都要有變化了,這自然而言對文理分科有釜底抽薪的作用了。
現在不是討論文理分科利弊的時候了,全世界所有設置高考選拔制度的國家里,幾乎沒有發現像咱們專門應付升學考試的文理分科。如果真能引導普通高中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文理分科就不是問題。
綱要中雖然沒有明確說不能文理分科,但提出了明確導向,規定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一旦分科就會在研究型大學的選拔中付出代價。
文理分科之爭背后的真問題(相關評論)
繼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后,教育部相關官員和專家對綱要內容進行詳細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表示,對于文理分科,教育部歷來不支持,但教育分班情況客觀存在。高中將發展特色化,避免千校一面。
教改規劃綱要在上一輪征求意見時,“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成為爭論的焦點。眼下來看,因爭議過大,近日公布的再次征求意見稿中,對此作了模糊處理。換言之,規劃對取消文理分科與否未曾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遵循實踐的邏輯,既然規劃未曾否定,則更為趨利化的文理分科必然擁有更大的市場。
文理分科好還是不好?這個問題恐怕很難做出簡單的價值判斷。教育部的表態很超然——歷來不支持文理分科。不支持的意思有兩層,一是反對,二是棄權表態,但教育部門對文理分科有個說法屬于職責范疇,因此,這里的不支持其實就約等于比較客氣的“反對”。教育部反對文理分科,這話讓人很詫異:一者,各地文理分科早就如火如荼,身為主管部門在糾偏這種“不支持”的事情上并未見有何得力作為;二者,對文理分科起主導作用的高考一直也是遵循分科的邏輯,分科考察、分科錄取,就差在高中分出大學的專業來了,怎么就“不支持”文理分科了呢?
其實,文理分科或不分科都不是關鍵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高中階段為誰而學、為何而考?分科就算從高一開始,也不過三年,初中是不分的、大學是有通識教育的,如果各自都能實現各自的初衷,高中分科了,也不是什么罪過。至于學生的特長與個性,分科也只是相對有所選擇,有的學生天生手工做得好、有的天生游戲玩得好,這些行業現實中也有價值、能賺錢,可惜它們都不會參加選拔性高考——因此,分科未必就真的因材施教了,不分也未必就遮蔽了學生的特長。
真正在分與不分中要重視的應該是高中教育的價值旨歸——為高考而教(學),還是為成長而教(學)?或者說,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此而言,既然教育部不贊成文理分科,怕學生成不了全才,初衷的確美好,但僅僅表態是不夠的。文理分科之爭背后的真問題是什么?是家長與社會的現實焦慮;是對教育部門如何擬定出立足于學生成長的可行性政策、防止應試教育過于攻城略地的擔憂。
有扎實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高中文理分科又何妨?有普適英才與特長生的考評招錄機制,文理不分家又怎樣?厘清文理分科背后的真問題,我們的爭執與期待也許更有意義。
鄧海建
國外分不分科各不同(資料鏈接)
記者注意到,根據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關于文理科的均衡問題,各國都有不同的做法,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俄羅斯,大部分普通中學從十年級(相當于我國高中二年級)開始文理分科,但包括外語學校在內的專業性較強的學校一般不分科。
美國高中沒有明確的文理分科。在美國的高中上課,類似中國的大學,沒有固定的教室,學生根據自己選的課,到不同的教室去上。公共學校系統的課程由州委員會或當地學校自主決定。美國大學比較重視學生的復合能力,從高中升入公立大學,需要符合3個基本條件:必修課、標準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日本高中通常從高二開始文理科分班,為的是適應高考不同的考試科目。
在日本,與文理科分班同樣重要的是,學生要明確是考國立大學,還是考私立大學。因為兩種大學考試科目的數量有很大不同。考國立大學,除了必須參加“中心考試”(類似統一考試)的6科(數、理、化、外語、國語、文科卷)考試外,還要參加志愿高校的3科文科或理科考試。而私立大學通常只有3門考試,如文科就考外語、國語和文科卷;如理科就考英語、數學、物理或化學。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