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考作文更有“文采”的七大秘訣(2)
二、巧用想象和聯想
聯想和想象是寫作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論壇)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運用聯想和想象可以開拓思路,增加文采。如:
1 ( 1)雪夜,該有多少點燃的蠟燭,在傾聽著天空飄灑的言語;該有多少詩人升騰著靈感的火焰,澎湃著藝術的激情,吟唱著“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該有多少涌動的琴聲用音符描繪著春的到來,再巧的手指怎能彈出落雪美妙的音韻。該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夢境之外,每一處結開的苞蕾都醞釀著春的經歷;該有多少愛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悅如雨,潮濕的心靈長出新綠的葉片;該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飄飛著對愛情和人生的祝福。(《落雪》)
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寫成,寫出了雪夜的靈動,寫出了雪夜的美。沒有想象,不管用細描還是白描,都不會有如此美麗的雪夜展示在讀者面前。
(2)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孝心無價》)
(3)面對有缺憾的事物,我們必須學會包容,而不是求全責備。你若欣賞塞北的美麗雪景,就必須包容它難耐的嚴寒;你若品嘗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就必須包容它那潮濕多雨的天氣;為了感受月圓的動人,就必須包容殘月,包容烏云;為了領略曇花的絢美,你必須包容等待,包容時間。(《勿要求全責備》)
這兩段文字用聯想寫成。(2)通過排比和正反對比告訴讀者趕快盡一份孝心,無論以怎樣的方式,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3)為了論述要學會包容,而不是求全責備,作者廣泛聯想,從塞北到江南,從天上到人間。
三、巧用動詞
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傳神”的效果,而要收到這樣的效果,就需選擇、錘煉動詞。如:
(4)“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一只手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藥》)
表述手的動作一共用了13個動詞,其準確程度、生動程度幾乎達到了無可更改的地步。一個“攤”字把劊子手索款的架勢活現了出來;而“搶”“扯”“裹”“塞”,既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手所觸到的四個不同對象,又貼切地反映出動作的急迫利索。對于洋錢,只一個“抓”,就可看出訛詐式的攫取。為了使所用動詞準確貼切傳神,在選用同義詞時,需要根據表達對象的要求,嚴格區分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又如:
(5)如果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始終感到沒有一個合適的位置,那么周圍的一切就會變成主人,我們得跑前跑后地伺候著,我們得忽左忽右地奉承著,我們得上竄下跳地迎合著,我們得內揣外度地恭維著。(《位置》)
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竄下跳”“內揣外度”四個表示方向的詞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維”四個表示態度的詞,使語言錯落有致,避免了重復,給人以美感。再如:
(6)他們沒有豪言,沒有壯語,只是平靜地將濃于血的情感縫進兒子冬日的棉襖,女兒夏日的裙衫。兒行千里母擔憂,如果你是一只遠離了母親的風箏,那么你身后的藍天寫滿了母親的叮嚀。(《背景》)
其中的“縫”“寫”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尋味。
四、巧用句式
現代漢語有多種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動句、被動句,有倒裝句,還有文言句式,寫作時要根據不同需要選擇恰當的句式,可以使語言準確、凝練,增強表達效果,而使語言有文采。如:
(7)將軍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著,他被這勞動的場面感動了。(《普通勞動者》)
三句話,一、二兩句是主動句,第三句是被動句。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三個分句主語的一致性,從而突出陳述重點;否則語意的連貫、語氣的流暢就會受影響。又如:
(8)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狂人日記》)
“未必不會吃我”同“大概也會吃我”意思相同,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準確地反映出“狂人”當時對情況進行估量的那種微妙的心理變化。再如:
(9)那位宰相舍棄了自己面子上的威嚴,以寬仁禮讓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氣概,化干戈為玉帛,止爭斗于未起。如果沒有超出常人的高風亮節,怎會做出如此的舍棄?(《學會舍棄》)
上段文字中的“止爭斗于未起”是文言句式——狀語后置,用在這里使語句整齊,節奏感強。
五、巧用名言警句
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不僅可以使行文流暢,增強節奏感,還可以豐富語言的內涵。如:
(10)那夜,華子失眠了,他又一次把教師這兩個字放在心的天平上,苦苦衡量。李國強的話又響在他的耳邊,“像您一樣”,他的臉不由地發起燒來。華子翻身下炕,打開燈,在日記本上鄭重寫道:青春是追逐太陽的壯麗,絕不是守侯月亮的無聊,我永遠是大山的兒子。(《無聲的諾言》)
這是一段記敘性文字,句式長短結合,徐疾交替,在最關鍵的地方引用了一個警句:青春是追逐太陽的壯麗,絕不是守候月亮的無聊。既含蓄又深刻地表達了華子的心聲,凝練,厚重。又如:
(11)認識自己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否則我們就會像烏云下生長的花兒,失去了充滿陽光的世界。請牢記:是魚兒,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鳥兒,就不要留戀海洋。(《認識自己》)
其中的“是魚兒,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鳥兒,就不要留戀海洋”引自汪國真的一首詩,放在這里警策、含蓄,又有力量,增強了語言的文采。
六、巧用重復
一說到重復就常常想到累贅、羅嗦,但是恰當地使用重復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12)命運沒有規律,就像自然界的風雨。一場疾病,砸碎了她的大學夢。她讀了一所普通的學校,學了一個普通的專業,進了一家普通的小廠,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著普普通通的事情。(《平凡》)
(13)選擇了高山,也就選擇了坎坷;選擇了寧靜,也就選擇了孤單;選擇了機遇,也就選擇了風險;選擇了求索,也就選擇了磨難;……幾乎在每一個選擇的背后,都有一段陰影相伴相隨。(《選擇》)
其中的“普通”“選擇”使用了多次,從使用詞語要參差錯落的角度衡量,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在這里恰恰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
七、注重節奏
古人作文特別講究語言的音樂美,這是中國文學的特色。雖說現代語體文不必像文言文那樣嚴格,但是正如老舍先生所說,好的文章要“讓句子念起來叮當響”“讓人家愿意念,也愿意聽”(《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所以至少還要講究一些節奏。如果有了節奏感,文采也就氤氳其中了。如:
(14)你向往山居的清凈,就必須舍棄都市的繁華;你仰慕奮斗者的成功,就必須舍棄安逸閑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萬水,就必須舍棄鄉土鄉音的溫馨與柔美。(《距離產生美》)
(15)快樂就壓在煩惱的皺折里,藏在疼痛的口袋里,它在你的頭頂,在你的腳下,在你深深的眸底。(《尋找快樂》)
雖然這兩段中的最后一個字在平仄上并不諧調,但是讀起來卻有節奏感,若把“千山萬水”“溫馨與柔美”句換至最前邊,把“在你深深的眸底”改成諸如“身邊”“心里”等,就失去了這個效果。
有時也要講究點平仄。前一句是仄聲煞尾,后一句煞尾的就應是平聲。這樣可使聲調起伏跌宕,抑揚有致。如:
(16)南國之秋,當然是有它特異的地方,譬如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故都的秋》)
四個排比句的末一字是仄平仄平,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和鳴。
(責任編輯:李明慧)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