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綱解讀:命題穩中求新
今年高考文綜歷史命題在試題結構、試題難度、考試范圍等方面,與去年均保持一致性,體現了新高考推行“穩妥過渡”的省情,有利于高中新課程教學與高考的平穩銜接。這是市教科所歷史老師在解讀考試說明的看法。
命題:穩中求新
今年歷史考試內容個別地方有新變化,主要有九個方面:一是“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改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刪除“時期”二字。二、增加“中朝”這一知識內容,使“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識結構更系統和完整。三、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一目從宋元移到明清之后。四、“新航路的開辟與世界市場的形成”改為“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進一步明確了教學與命題的指向,即關注新航路的開辟對形成世界市場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五、“兩次工業革命”改為“工業革命”,在第三子目中再用“兩次工業革命”,把兩次工業革命加以界定、細分。六、刪減“清帝退位”知識內容,但并不意味著它不列入考查范圍。七、“‘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改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八、“紅軍長征”被拆分為“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的勝利”兩個目,突出“遵義會議”在中國現代史和中國共產黨的黨史上的地位。九、“唐太宗”被“秦始皇”替代。
歷史考試說明的題型示例更換部分新的例題,替換的例題都來自去年全國各地優秀高考試題,并適度增加福建省的高考試題。除了堅持原有的傳統題型外,還增加了一些新的題型,在考查素材上,偏向于社會生活尤其是現實生活的題材;在考查能力上,增加了學科方法、思維的考查。新題呈現方式新穎,有鮮明的歷史學科特色,具有典型的開放性,順應近年來新課程高考命題的創新潮流,應給予足夠的關注。歷史學科試題總分為100分,其中選修模塊內容約占15%。考試難度值為0.6左右。
備考:重視貫通關聯
試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是歷史命題改革創新的方向。市教科所歷史老師建議,要增強備考復習的針對性,嚴格依照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把握知識點復習的深度和廣度,明確復習的范圍。要準確把握歷史事件的時序和歷史階段特征,教材是按政治、經濟、文化的專題編寫,考生復習應重視歷史事件的時序,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概括提煉。要重視中外同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比較,教給考生比較的方法和途徑,提高比較能力。要準確掌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去年高考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直接考查歷史概念的題目。歷史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準確理解歷史概念,才能提高答題的效率。要適當關注考試內容中與福建地方歷史相關的考點,去年高考的選擇題和主觀題都重視與福建地方歷史相關的內容,如李贄等。應重視諸如林則徐、《南京條約》開放的福州、廈門等與福建地方歷史相關的考點內容。
(責任編輯:王燁)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