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剖析:“五校聯考”擊中上海學生軟肋
“我們希望高中更多培養的是學生,而不是考生!”在近日舉行的長寧區特色高中咨詢會現場,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陶正蘇向高中校長們這樣呼吁。說這話時,陶正蘇手上捏著的是今年清華大學、上海交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學自主招生“五校聯考”的數據分析,上海考生在部分科目上“輸得很慘”。“我不認為上海考生在能力上存在缺陷,但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仍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陶正蘇說。
高中豈能只培養“考生”
從首次“五校聯考”的成績單來看,上海考生在語文、英語上的優勢顯而易見,英語成績要明顯高于平均水平。“五校聯考”對語文和英語的考查,不單純考記憶的內容,而是提供大量的閱讀,有相當的難度。此外,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的上海學生數學得分較低,在陶正蘇看來,也只是上海與其他省市教學要求上存在差異,并不值得大肆渲染。
而陶正蘇所說的“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其實是在“人文與社會”(即文科綜合)和“自然科學”(即理科綜合)兩個科目的考查上。據介紹,“五校聯考”的文科綜合考查差不多就是歷史、地理和政治的混合體,在一道題里可能涉及這三個學科的知識。而上海高考科目多年來實行“3+1+X”模式,考生若選政治作為“+1”學科,從高二開始就不會再碰歷史、地理的教科書,這些學生一旦碰到這類綜合題往往束手無策。在文科綜合上的得分,上海位列全國各省市倒數第二。理科綜合的情形也大體如此。
“過早的分科教學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陶正蘇認為,上海高考這種科目設置,其結果是在培養“考生”,而非“學生”。“教育部門的初衷是減輕學生負擔,但減負不是簡單減科目。”
創新欲望一路下滑
“高中階段是當前教育制度弊端最集中的學段。”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所長傅祿建說,“現在學生的創新欲望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是一路下滑。”
在一些高中學校,他曾看到學生操練試題的熟練程度已形成條件反射,“這種應試的機械訓練,對學生素養的提高毫無意義。”
上海市教科院一項遍及上海、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和南昌六個城市的調查顯示,上海學生的技術體驗環節幾乎沒有;師生關系方面,能容忍學生奇思怪想的老師不足10%。“如此成長環境,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從何談起!”傅祿建不禁感嘆。
特色辦學的舞跳得很累
面對眾多質疑,高中校長們也是滿肚子苦水。近段時間長寧區著力推進高中“主題軸”綜合課程構建,強化學校辦學特色,希望能借此改變“千校一面”的高中同質化現象。經過多輪調查、研討,各學校已基本確立自己的特色發展方向,如延安中學的“數學與科技”,建青實驗學校的“傳媒與文化”等,重點都落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上。但在具體實施時,仍占主導地位的單一評價模式,卻讓校長們感到困惑。
“現在高中真正培養學生的時間少得可憐。三年時間,高一用于初高中銜接,高三全力應付高考,能施展拳腳的也就高二這一年。”延安中學校長郭雄這樣描述高中的現實困境。而市三女中校長徐永初則把自己學校的處境比喻為“跟著高考指揮棒跳特色辦學的舞”。市三女中從來都是和男女混校的高中學校接受同樣的比較和評判,徐永初坦言“這個舞跳得很累”。
“一所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時間積淀,需要磨礪和堅持,但面對應試現實,我們缺乏來自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包容。”復旦中學校長周國正說。他用“掙扎”來形容當前教育者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不掙扎?那就需要解放教育、解放學校、解放校長。”只是,這樣的“解放”目前仍然限于紙上談兵。
(責任編輯:王燁)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