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高考改革補上公平“漏洞”
據報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制度,建立擇優、自主、推薦、定向、破格五種招生錄取方式。
此次高考(論壇)改革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亮點。不過,看看網絡留言,不少網友對于高考改革中的“破格錄取”、“綜合評價”以及“自主招生”還存在不少疑慮。他們擔憂:這會不會成為有權有錢者的“合法錄取通道”,成為城市孩子成才的“綠色通道”?他們紛紛獻計獻策,要像為新鮮出爐的軟件打上“安全補丁”一樣,為這場企盼已久、注定要在探索中前行的高考改革盡可能地補上公平“漏洞”。對此,筆者也有一些建言,說出來權當“拋磚引玉”吧。
筆者認為,高考的綜合評價和自主招生改革應體現出一定的農村取向。中國目前的農村人口占多半數,所以,這就要求各種考試制度的改革、出臺,要關照到農村學生的生活、教育現狀和發展需要,而不要用專家、學者的“城市取向”忽視了他們的平等權益。比如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將個人技能素質放在了重要位置,那些能繪畫、會跳舞、口才好的城市學生總能占據上風。這對于農村學生其實是不夠公平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很少開這樣的課程,缺乏這樣的歷練機會。
所以,新的考試制度應慎重考慮到農村學生的受教育現狀。比如在自主招生考試中,我們可以將孩子的人格發展、耐挫力發展以及是否具備獨立自主達觀自信的生活態度等納入測試范圍,還可以將創造力發展狀況納入智力測試范圍,考察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一條起跑線上,創設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助于選拔出真正優秀的人才。
另外,要敢于打破高考錄取政策的“地域性壟斷”,真正落實“公平高考”。一個廣被詬病的現實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孩子,憑借比有些省市低百分的分數就能考上名牌大學,而這些地方的考生本身的受教育條件可能還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
“北京大學不是北京的大學,而是全國人民的大學。”因此,理應對所有考生實施同等的錄取分數和條件,而不能因為身份和地域就讓他們享受“超國民待遇”。
最后,還要加大對破格和自主招生考試的透明和監察力度。“破格錄取”得到了制度認同,被破格的學生肯定會不斷增多,群眾擔心滋生更多“招生腐敗”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了體現更多的公平性,各級各類的破格招生,應該體現最大化的透明原則,將透明公示制度化、細則化。誰如果不透明,或者在搞“透明秀”,就應該受到嚴厲問責,讓群眾成為公平的最有力的監督者,以此調動有關人士的公平行為。有關部門的透明力度越大,考試腐敗的可能性就越小。公平考試才有望得到落實。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