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遷子女就地高考,還需調研10年?
教育部今年有望啟動“制訂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的調研工作。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日前表示,到2020年,具體辦法應該會出來。(3月2日《新京報》)
在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享受城鎮子女權利,在全國很多城市已經實施,這就為就地高考夯實了基礎。教育部啟動此項調研,是對廣大隨遷子女高考權益的重視和維護,贏得公眾掌聲,當在情理之中。但令人質疑的是,在教育公平已成共識的語境下,調研竟需要長達10年時間,而且,即使相關辦法出臺后,還只能先從二線城市試點。這種執行力是否有點低下,問題真有官員說得那般“復雜”嗎。
2008年,全國每100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按照常規,在高考這一重大人生關口面前,隨遷子女哪來哪去,不能享用城市考生名額。眾所周知,京津滬等大城市,高考錄取分數線較低,外省考生與北京考生考同樣分數,后者可上名牌,而前者或許連個三本都讀不了。這種持續多年的“同分不同命”的高考怪現狀,成為很多考生和家長心中永恒的痛。呼吁消除此種教育不公的聲音,在公民社會雛形漸現的今天,越來越響。作為最高教育行政機構——教育部,集思廣益,解決問題,本是執政責任和義務。用多少時間完成這項涉及千萬考生切身利益的改革,也是公眾對其執政效率的考驗和監督。但讓公眾再等10年時間,相信不少人都會議論紛紛。
鄭司長所謂的“相當復雜”,主要是基于,讓隨遷子女就地高考,很大程度會擠占京津滬等大城市考生錄取名額,從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這種擔憂,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理念。高考本來就是一項選拔性考試,公平、公正、公開,是其基本法則。京津滬的考生,跟其他省市考生一樣,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教育問題上,應當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這是個原則問題,不容半點含糊。讓隨遷子女與城市子弟站在高考同一起跑線,自然會增加某一地域考生基數,這就為優勝劣汰、優中選優創造了前提和條件,從長遠看,盡管犧牲了部分城市考生的利益,但是,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對于國家人才選拔大計,意義重大。此外,隨著城市高考人數增加,錄取分數線水漲船高,一方面會激發城市子女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這調節了進城務工人口數量,從而促使城市教育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
鑒于此,讓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盡管需要戶籍、錄取方式等改革的配套,但是,并沒有多少盤根錯節的復雜之處,建議教育部調研時間還是短些為好,畢竟,10年中,又有多少隨遷考生的利益付諸東流。(叢曉波)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