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不考語文是否正常
高校自主招生中不考語文,既正常,又不正常。學校不考是正常的,而不正常來自于自主招生模式的錯誤。
針對上個雙休日上海6所高校開展的自主招生測試中,有4所高校或放棄了對理科生考察語文科目,或規定全部考生僅測試數學和英語兩科,上海31名政協委員近日聯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對此提出意見。認為其“草率、短視,不負責任,與法律抵觸!”
上海政協委員的反應是迅速的,與輿論對自主招生不考語文的“歧視語文”、“忘記母語”等等指責,緊密呼應。可是,如他們指責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語文是“草率”的一樣,這份提議多少顯得有些倉促,而說其“與法律抵觸”,則更是“上綱上線”,沒有認真分析何謂高校自主招生,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與統一高考的關系。在筆者看來,高校自主招生中不考語文,既正常,又不正常。學校不考是正常的,而不正常來自于自主招生模式的錯誤。
說其正常,是因為既然是自主招生,高校當然有權決定以怎樣的形式考查學生,以及考查哪些能力和素質。如果考生認為這所學校考試的形式、考查的內容不適合自己,完全可以選擇不參加這所大學的自主招生。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高校自主招生程序,是“學校個性測試+統一測試”,先由高校進行自主招生測試,給予達到條件的考生自主招生資格,獲得資格的考生還必須參加高考,高考成績達到一本線,且滿足學校的錄取優惠條件,才能被自主招生高校錄取。也就是說,如果自主招生時考查的科目與高考完全相同,也是語、數、外,就意味著重復考兩次,高校的自主招生變為“小高考”,那有何存在的意義呢?
而自主招生不考語文的不正常,也正因這樣的程序而起。自主招生測試先于高考進行,換句話說,學校的個性測試是第一道門檻,依據自主招生測試的成績,就將決定考生能否獲得高考錄取優惠,很顯然,個性測試考哪些科目,就特別引起社會關注。不考語文如此,不考外語也是如此。
這是把高校自主招生置于統一高考之前的必然結果。自主招生的合適程序應是“統一測試+學校個性測試”,前者是對一名高中畢業生學業水平的共性測試,既可保證招生錄取的基本公平,也可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能力,后者則是結合學校的辦學特點增加的測試,在這一程序中,學校的個性測試才能有更大的自主空間。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以及美國高校的自主招生,都采取的是這種模式。
將學校個性測試提前到統一高考之前,很難避免社會將學校個性測試,當做統一高考來對待,而如果不調整這種模式,卻把板子打在高校身上,只會讓自主招生進一步變異,不但難以在自主招生中體現學校個性與特色,更會讓自主招生全盤高考化。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