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1名政協委員反對高校招生不考語文
事件回放
1月23日、24日,由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東華大學等上海6所高校開展的自主招生測試中,有4所高;蚍艞壛藢砜粕疾煺Z文科目,或規定全部考生僅測試數學和英語兩科。
本報上海1月26日電 (記者包蹇)“草率、短視,不負責任,與法律抵觸!”上海市政協委員胡光律師說,他今日中午與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全球化經濟研究室主任金芳、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教授李承、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勞動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胡蘇云、全國律協副會長呂紅兵等委員聯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對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語文提出意見。到記者發稿時,聯合署名的政協委員總數已經有31名。
針對此前某高校招生辦老師解釋不考“語文”是為給考生“減負”的說法,胡光律師說,“減負”的出發點值得肯定,但因此而排除對語文科目的考查,做法草率、短視,且與憲法精神和相關法律法規抵觸。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秶彝ㄓ谜Z言文字法》規定“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豐富和發展”;《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同時《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普通話交際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和語文應用能力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
他說,這些法律規定,意在明確語文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一項基本任務,需要大力促進和發展。
該提案指出,任意取消語文考試,不僅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還將嚴重誤導中小學的教育方向。“自主”的真義應體現為高校在人才選拔上的主動性、自發性和創造性,而絕不意味著對自身所承擔的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的漠視與放棄。如果公然暗示或明示“語文”可以犧牲,無疑向學生、家長、社會發出了一個錯誤信號,將不僅貽害基礎教育,也會對目前社會上“重理輕文”、“重英文輕中文”推波助瀾。
同時,從素質教育本身的方向與內容來看,舍棄“語文”也與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馳。語文教育絕非簡單地認字寫字,它還包括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錘煉邏輯思維、塑造文學審美和情趣、豐富人格情操等。
該提案認為,部分高校忽略對語文水平的要求,過分強調英文在對外交流中的實用性,實質是一種功利的短視行為。現實中大多數學生一方面忽略了對母語的學習,另一方面又未能在英語學習上取得期望的效果,最后不免造成“邯鄲學步”的尷尬。莘莘學子需要社會為他們切實減輕學業負擔,但不是簡單地裁減考試科目,而且是裁減語文科目。這需要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集思廣益,探討如何協調與統一高考的關系,如何更科學地設置考題,如何在招生考試中貫徹對素質的考核,等等。
這些委員鄭重呼吁,部分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中不考“語文”的做法,應立即予以糾正。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