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究竟與農村考生有沒有緣?
據此,有不少網友對高校的自主招生進行抨擊,認為這拉大了教育不公平,并“呼吁”高考回到全國一張試卷,統一分數線的時代。誠然,當前大學的自主招生,由于沒有配套改革,因此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大學自主招生真與農村考生無緣嗎?
對過去七年76所自主招生高校的招生政策和錄取結果進行分析,獲得高校自主招生推薦資格的高中,確實無一例外是當地城市的重點高中(其他學校的學生可以自薦),而最終的錄取結果,也基本上是重點中學的畢業生。但是,這并不能說自主招生就與農村學生無緣。眾所周知,重點中學不只招收城鎮戶籍學生,還有農村戶籍同學,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縣,往往有縣一中現象,農村的孩子要上重點大學,只有考上縣一中才有希望。
其實,要分析自主招生高校究竟是拉大差距,還是促進公平,需要的不是表面的感覺,而是要與過去統一高考進行切實的對比,對比的數據包括:過去這些中學招生的學生,有多少來自當地的重點中學,有多少來自普通高中?有多少學生是城鎮戶籍,有多少學生是農村戶籍?有自主招生資格的80所高校,都是985或211工程學校,在各地的第一批招生,據筆者掌握的數據,這些高校每年高考招生中,農村戶籍的學生僅占20%左右,包括中國農業大學,農村戶籍學生也只有30%;來自各地重點中學的學生,占到近九成。
這不是自主招生造成的結果,因為自主招生的比例只有5%,而是傳統高考的結果。很多人認為傳統高考對學生來說是相對公平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我們就難以理解,為何在傳統高考制度之下,農村生的比例會迅速下降。
農村生的比例為何在傳統高考中下降?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過去多年來的重點大學地方化問題,導致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由于重點大學資源少,而招生指標少;二是農村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質量差,即便進入重點中學,基礎也不如城市孩子;三是農村家庭條件差,無法送孩子上各類培訓班,也沒錢請家教,所以在以卷面考試為主的高考競爭中,競爭力比城市孩子弱。第一方面原因主要造成地區不公平,后兩方面原因則是城鄉差距的主因。
可以說,如果繼續延續傳統高考模式,農村孩子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會進一步下降,包括實行全國統一試卷,統一分數線,也是如此。要知道,當前各省就是統一試卷,統一分數線,在同一省區內,農村孩子也不占優勢,以此推廣到全國,農村孩子會占優勢嗎?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不過在各地城市家庭孩子中進行重新的分配而已。
讓農村孩子獲得公平的教育,顯然需要起點公平、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同時推進。在高考升學的結果公平方面,近幾年來,已有人針對農村孩子在高考中的劣勢,提出給農村孩子高考加分的建議,但這種建議基本上不具有操作性,在少數民族加分都有權勢交易的今天,農村孩子如果加分,肯定會有很多“假農村生”出現。真正能把農村孩子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加以綜合考慮的,恰恰是自主招生。以美國高校的自主招生為例,在其多元評價體系中,就有家庭因素、多元化因素加分。也就是說,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在自主招生評價中,會得到優待,在相同的SAT分數、中學學業成績下,來自貧困家庭、教育不發達地區的學生,得到的綜合評分會更高,更有可能被錄取。
我國高校的自主招生,出現把推薦機會給重點中學的情況,實質是傳統高考錦標主義下基礎教育不均衡的延續,想讓大學的招生扭轉這種局面,不能依靠回歸傳統高考,而只有進一步改革自主招生——當前的自主招生,其實是“偽自主招生”,偏離了自主招生的本質。具體而言,需要高校進行辦學體制改革,按照教育標準評價學生,同時探索建立將地區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也納入評價體系的多元評價體系,在保障農村考生利益方面,可以設定農村生源不低于30%比例這樣的限制——在自主招生中,這樣的比例可以設定,而在傳統高考中,按分數高低來錄取,反倒難以調節。這其實比要求傳統高考之下全國范圍內調整招生指標更具操作性,而且,假如全國范圍內調整招生指標,自主招生不也是同樣可以調整嗎?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