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推薦制遭質疑
最近,北大實施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公眾除了對事件本身的關注之外,更多的是質疑。揚州中學特級教師王雄“三問北大校長”便是一例,遺憾的是至今仍未尋到正面回應。那么,公眾具體質疑什么,筆者梳理后覺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人們滿懷希望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實際操作中似乎又事與愿違。從各個獲得推薦權的學校來看,所謂校長應北大初衷——推薦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實上,推薦儼然變成一場考試分數的大比拼。何況能否上北大,最終還要以高考(論壇)分數作定奪,現在即便推薦所謂偏才、怪才,但最終他們很可能不會以分服人。
其次,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隱藏不公平。細細厘清,“不公平”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僅給全國39所學校校長推薦權,這對其他學校不公平。二是,對眾多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不公平,被推薦的優秀學生可以降低30分,而一般學生卻參加高考。試問:既然推薦的是最優秀的學生,他們還怕考試?三是,校長實名推薦不直接、不科學、不權威,因為真正了解學生的是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但他們卻無權推薦,這是一種官本位思想的體現。當然,校長可能會聽取班主任的意見,但意見跟推薦是兩回事。難怪人民網對此所作的調查中,居然超過九成的網民擔憂北大此舉的公正性。
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對應試教育是一個稀釋,它有利于實現“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理想,也有利于與國際接軌實現中國大學早期的人才選拔方式。在質疑的同時,它的積極意義不可否定。因此,不乏卓識和膽識的北大,能否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代,這既是它的責任,也是義務。當下,面對質疑,北大該如何作為?
首先,照顧偏才、怪才不能僅僅成為借口,北大要遵守諾言。北大要充分考慮偏才、怪才學生在學習中偏科的特殊性,因為其中確實不乏一些杰出人才,比如錢鐘書、吳晗被清華錄取時,學校甚至將數學成績忽略為“零”。但是,北大此次通過降分錄取偏才、怪才,他們仍然可能被北大拒之門外。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對偏才、怪才這一類人才的“另類”選拔是絕對必要的。北大應該通過特殊的辦法來考核,或者應完全自主招生,單獨考試,自主錄取。
其次,按照合適比例擴大推薦學生范圍和數量,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校長推薦制的命中率和吸引力。對入圍學校的標準不僅應該考慮到國家重點中學、省級重點中學及私立中學的平衡,也應覆蓋到西部及農村高中,使人才的選拔范圍更全面,最后再從這些學校推薦上來的學生中選拔真正優秀的學生,這才是上策。另外,按照目前的學習成績,不靠校長推薦也可能能上北大的優秀學生,校長是推還是不推。推了,浪費了一個推薦指標豈不是明擺著的事;不推,萬一高考考不上,誰該擔此責任?那么,該讓誰“享受降30分錄取的優待”?推薦時如何“求穩”?這恐怕是每一位校長難以游刃有余處置的。因此,我極力支持北大應趁早做出“退讓”。比如,按照合適的比例增加推薦學生數量,這個比例,可以因學校上年或者近年的高考上線率而定。推薦的學生數量增加了,我們期待北大要做的是,待高考成績公布后,成績上北大錄取線的,應將“享受降30分錄取的優待”的權限類推給別的學生。否則,到時候如果有人識破天機,指責這場改革原來是北大搶錄尖子生的一塊“遮羞布”。果真如此的話,最尷尬的除了推薦校長之外,還有北大自己。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