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大學招生涉嫌歧視山東河南考生(2)
忽視農村學生的上升通道,造成中國大學對國家未來失去通盤視野
中國青年報:此方案以極大熱情關照了農村學生的上升通道問題,在目前的城鄉二元制前提下,很多教育界內部人士認為教育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整個社會不改變,教育無法解救眾生,您怎么看?
張千帆:我們當然很關心考試標準統一對農村考生的實際影響,因為他們所受的基礎教育本身就沒有城市學生好,所以原則上大學招生錄取應該更加照顧他們才對。有人認為標準統一反而對邊遠地區的考生更加不利,現在已經在照顧他們,不然說不定他們一個都進不了北大、清華。這種說法其實混淆了不同性質的問題。我們主張招生公平,主要是針對京、滬等大城市,而不是邊遠地區;這些地區基礎教育薄弱,大學招生可以適當傾斜和照顧,譬如規定對這些地區實行同比例招生,大學在西部省份的招生不低于全國平均招生比例。憲法平等不是絕對的,并不禁止糾偏行動這類具備正當理由的差別標準,但是確實禁止不具備正當理由的招生地方保護主義,因而不能再用糾偏行動作為招生地方化的擋箭牌。
因此,我們主張的實際上是一種二元招生體制:對于5個自治區和云南、海南、青海、甘肅等9個邊遠省區實行同比例招生,其余2/3以上的省市原則上實行統一錄取標準。這意味著85%以上的全國考生將按照統一標準平等競爭。我承認二元體制雖然照顧了少數邊遠省區,仍然無法適當照顧多數省市的農村考生,但是這么做會不會比現在實行的招生指標制度更糟糕呢?那就讓我問一句,現在的招生體制對農村考生又照顧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你看看京、滬等名牌大學的招生指標,本地指標比例當然高得離奇,自不必說,而名牌大學最集中的省市也是大城市集中、農村比例最小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外地考生中間,不同省市的待遇也是很不一樣的,這些大學首先照顧發達城市,譬如2009年在北大招生比例中名列前茅的有天津、上海,在復旦大學招生比例中位居前列的則有浙江、北京;其三,這些名牌大學最歧視(錄取門檻最高)什么地方呢?恰恰是河南、山東這些農業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這樣的招生體制怎么可能照顧農村考生?改變這種體制又如何對農村考生不利?如果目前還談不上對農村考生給予任何特殊照顧,至少不能在錄取標準上歧視農業地區吧。
至于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這種說法固然不錯。有人主張,現行招生體制的地域歧視根本上是戶籍制度造成的,取消了戶籍制度也就解決了招生歧視,因為山東、河南的考生也可以跑到京、滬等地報考,各地基礎教育水平也將趨于均衡。這種說法當然也不錯,但是戶籍制度涉及城市人口與生存環境、基礎教育和社會福利承受力、道路交通容量等方方面面,取消談何容易?現在各地試行的戶籍改革,實際上只限于身份標志變化,沒有太多城鄉福利平等的實質含量。要等取消戶籍才能改革招生考試制度,那要等到猴年馬月?又要貽誤多少人才培養、損害多少考生的平等機會?這種看法低估了教育改革對社會改革的作用,而教育機會不平等,尤其是農村學生不能通過平等高考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必然嚴重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招生考試制度只是社會不平等的一個環節,教育改革完全可以先于戶籍改革并帶動整個社會改革,而不能坐等社會變革。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