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兩所中學“北大推薦生”名單引發爭議
11月22日和23日,河南省實驗中學和鄭州一中相繼公布了“北大推薦生”名單,兩所學校4名獲推薦女生的共同特點是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高。
到23日,北京大學在全國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的39所試點中學大多確定了推薦人選,學習好成為推薦生們必備的首要條件。
一時間,關于北大推薦制的質疑從前不久的是否應該存在,轉變為操作是否妥當,省實驗中學、鄭州一中相關負責人以及北大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這些質疑給出了回應。
■“指標浪費說”
質疑:這些學生不靠推薦也能上北大,推薦指標豈不是浪費了?
回應:成績不好的學生過不了高考關,那才是指標的浪費。
兩所中學的師生們均有這樣的感受:這些學生憑自己的實力很有可能考進北大,“那么校長推薦還有什么意義?”商都網一位網友說。
七十一中老師梁振等人更是認為,學習好的學生才能被推薦,北大這次所謂的自主招生改革其實仍是沿襲高考“分數論英雄”的人才選拔路子。
“推薦生確實學習要好,但我們并不是唯成績是舉,簡言之智商和情商并重。”省實驗中學和鄭州一中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兩校推薦委員會此前經過面試和考評,認為這些推薦生具有知識面廣、有突出的特長、善于表達和溝通等優點。
“推薦生通過面試后,高考只能享受降30分錄取的優待,如果成績太差指標就真正落空了。”鄭州一中副校長葉玉昆認為,推薦時“求穩”也是無奈之舉。
■“搶錄生源說”
質疑:這場改革是北大搶錄尖子生的一塊“遮羞布”。
回應:改革剛剛起步,不同類型的優秀學生都將有機會。
從39所中學推薦的實際情況看,成績優秀成為校長們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再加上“被推薦的學生入選后只能報考北大”,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北大是想預先把優秀生源收入囊中。
“本以為北大能借此‘不拘一格降人才’,沒想到還是演變成一場‘掐尖’的游戲。”南陽路一小的王福霞坦言對北大這場改革“很失望”。
省實驗中學高三組負責人認為,人們希望通過推薦制看到一些偏才、怪才進入名校,和高考走不同的人才選拔路子,但推薦名額畢竟有限,北大推薦生需要優中選優,他們可以在某一學科特別優秀,但整體水準也不能喪失。
“我們實行推薦制的確是想為不同類型優秀學生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對某一學科超常的學生我們會盡全力為他們就讀北大創造條件,但如果學生的總成績不理想,即使被錄取也可能因最后畢不了業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記者23日致電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說,北大并未明確要求學習成績,也不希望中學過分追求推薦生的學業成績優秀,校長推薦制剛剛起步,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它。
■專家觀點:應試環境下 期望別太大
“北大的校長推薦制仍然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推出的,探索另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有限。”教育界專家們普遍表示。
河南教育學院教育系副書記段茹宏說,推薦生必須成績排名靠前,這種結果更能服眾,校長們也不必承受更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因此出現目前的局面可以理解,但推薦制不同于高考,如果能把一些某方面拔尖但無法通過高考的人才選拔出來,更符合推薦制的本質。
在鄭州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王海燕看來,推薦制至少有兩點意義不可否認:推薦學生成績好的同時還必須綜合素質過硬,有利于推動中小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張揚學生個性;推薦制將誠信觀進一步引入國內教育,“我們也不應該對推薦制抱太大期望,所謂的偏才、怪才完全可以從其他途徑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