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不為詩歌開禁無關歧視
在昨天召開的江蘇省首屆中小學詩歌頒獎大會上,江蘇省文聯主席、詩人顧浩痛斥高考指揮棒“對詩歌的歧視和摧殘”,斷言:“江蘇高考作文一直在文體上要求‘除詩歌外’,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據云,這一觀點,得到了諸多詩人的響應。(11月15日《揚子晚報》)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32年以來,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卷都鄭而重之地注明:“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將詩歌寫作排斥在中學生作文之外,豈止江蘇為然。然而,這是否就證明了教育界對詩歌的歧視和摧殘呢?
據筆者所知,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者中,不乏詩歌愛好者,對詩歌有著深厚造詣的研究者和詩人也不在少數。說他們歧視詩歌,不合情理;至于有意“摧殘”云云,更是危言聳聽。我們的詩人也太敏感多疑,太容易受傷了。
教育界之所以能達成廣泛共識,將詩歌寫作排斥在高考作文之外,“閱卷難”誠然是個大問題。由于詩歌寫作是一種天才的創造活動,其創作結晶沒有值得依循的客觀評判標準,這樣,甄別優劣,需要評判者具有極高的鑒賞水平。假使高考作文對詩歌開禁,面對數百萬份答卷,哪里去找這么多對詩歌有相當造詣的評卷者?而且,正因為評判標準無法把握,對同一首詩歌,不同的評卷者,即使造詣相當,由于推崇的風格、流派不一樣,所給分數也必然相差懸殊。閱卷標準無法操作,只可能給選拔人才帶來混亂,甚至有可能造成“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結果,這對考生的傷害更大。
這還只是高考作文排斥詩歌寫作的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它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理念和目標使然。注重寫作的工具性,是世界大勢所趨!皩懽魇菫榱擞行У慕涣鳌,是西方各發達國家對中學生提出的共同的口號。因應這一世界大勢,我國教育界制訂的中學作文教學目標,就是教會學生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明明白白地寫好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在內的實用文體。中學教育本來就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基礎教育,其目標應該是文字規范、語句通順、結構完整、表達準確之類。培養詩人,那是作協和文學院的事,不是中學作文教學應該承擔的任務,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他們并不需要創造文學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廣泛意義的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可否認,“能把詩歌寫好的學生,不僅語文肯定好,品質也絕不差!”但是,寫好詩歌,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中學作文教學的預定目標。我們怎能因此去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把本不屬于中學生的任務無端地壓在中學生身上呢?
高考不為詩歌寫作開禁,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性質決定的,和歧視無關,和摧殘無關。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