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民辦高校一個寬松的環境
現在臨近新生開學,各民辦高校招生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我們不難發現,在火車站許多民辦高校上演生源大戰,工作人員手舉著牌子,上面寫著“迎接新生”。再來看看公辦高校的招生,早已進入碩果期,有的甚至出現生源爆滿的現象,根本看不到著舉著牌子到處拉生源的現象。
這雖然只是大家眼見不煩的小現象,但是卻不難透露出我國民辦高校的現狀。我國的民辦高校從改革開放以后獲得重生的機會到現在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時間,經過這長達三十年的磨練,卻仍是發育不良,羽翼不豐,現狀著實令人堪憂。
生源的不足是挑起生源大戰的主要原因,時至今日,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靠學費來支持學校的辦學,走的是條以學養學的路子。學校的生源成為民辦高校第一生命線,民辦高校如果不在辦學思路及廣辟財源方面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金費不足的問題將永遠難以解決。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民辦高校怎樣才能走出資金不足的泥潭。
也許有人會說,靠教育部撥款,或是民間籌集資金。近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在鼓勵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出臺了一些政策,做了許多工作,但這些政策主要側重于規范和管理,鼓勵和引導的措施較少,特別是對教育資金這一塊落實的也不夠。有關方甚至指出民辦學校的管理屬于地方事務,應該由當地的地方政府負責管理。
目前為止,民辦高校重新浮出水面已三十年了,至今仍是勢單力薄,原因不是民間沒有能力,而是在政策上受到行政管理部門的歧視,具體涉及到哪些方面筆者就不一一述說。簡單的陳述幾條,比如民辦高校被納入計劃內招生的只有“三本”和“大專”兩個層次;多數民辦高校甚至沒有資格進行“學歷教育”,學生畢業卻拿不到文憑;民辦大學部能辦博士點、碩士點。因而,在教育政策的框架內,民辦高校只有堅持依靠自身的持續發展,辦出質量和特色,才能抓住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所以,民辦高校出現上述爭搶生源的現象就可想而知了。因為,只有招到更多的學生,學校才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正常的運轉。生源的不足就是各大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
根據推進教育公平的精神,今后幾年,國家對民辦高校給予的扶持政策將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支持一部分民辦本科院校取得學位教育資格,未來幾年將有民辦高校取得頒發碩士學位的資格;二是在招生政策方面,未來幾年,隨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改革,將會有民辦高校進入“一本”行列;三是在師生待遇方面,將全面落實職稱、養老、保險、獎勵、獎助學金、購買車票等政策;四是在財政扶持方面,可能會有一定的支持政策出臺。
以上的政策是為彰顯教育的公平而提出的,政策中所提及的四個方面正是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所忽視的。教育本是一項公益事業,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都是為提高全民的素質而服務的,理應一視同仁。
如果相關的部門能放開手讓民辦高校自由的發展,給民辦高校一個寬松的環境,我想民辦高校那些所謂的資金不足、師資力量匱乏的現象將迎刃而解,這些將不再是各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和諧、公平等社會發展主題的推進,我國的民辦高校會迎來另一個春天,會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作出重要的貢獻。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