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人數呈下降趨勢(2)
可見,無論是部屬重點高校、市屬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都面臨一個趨勢:外地生源比例較大幅度增加。
學生置身于一個多元化的校園環境中,對他們的發展更有利。大學教師反映,外地學生通常更勤奮。本市一所名校按學分和績點計算學生平均成績,結果顯示,上海學生的平均成績在全校平均成績之下。外地學生增多,有助于優化學風。當然,上海學生也有優勢,比如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匯聚一校,人才的差異性可以促進多樣思維方式的形成,學生的想法觀點相互碰撞和交融,更能激發創造性。
教育界人士指出,原先,擁有多所名校的大城市考生,能夠以較低分數進入名校;而那些缺少名校的省份,許多優秀學生受招生計劃所限,失去了享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權利。如本市某重點高校往年在上海招生,考分略高于重點線的學生就能進來,而外省市的考生,考分要高出當地重點線五六十分才能進來。如今,部屬高校生源結構比例的調整,使得"全國重點"名副其實,促進了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敞開大門,海納百川,對提高生源質量和自身發展有益。
生源"變"了學校怎么"變"
上海高校"敞開大門",將會使學校教學、管理、學科建設發生哪些變化?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認為,校園文化建設面臨新任務。周末和假期,留校的學生增加了,大學校園將由冷清變得熱鬧。怎樣豐富學生假日生活,為留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名師講座、文化娛樂活動、創新實踐活動,高校需用心設計。
生源出現多元化,高校的教學需適當調整。相比大城市的學生,中西部地區學生可能在英語、計算機方面基礎較弱,學校可以通過開設輔導班、選修課等方式,幫助學生盡快提高。另外,高校就業工作內容也需要調整,應更加重視引導畢業生放寬視野、服務全國,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機會。
教育專家還指出,上海高校在進行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時,不僅要對接上海產業結構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還要適應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需要,體現立足上海、服務全國的功能。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