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多次考試改變偶然性
多次考試、機會便多,這從數學概率論說公平性也就越大。而這公平性不足恰恰是現行高考備受質疑的根源,也是像舞弊門、頂替門、加分門等高考群體性事件頻發的原因。細觀此次成文的三種高考改革方案,無論是那一種都似乎從理論上填補了現行高考缺少公平的這個陷坑。但問題在于,這些紙上的公平如果操作起來,能否收到預期的公平效果?
也就是說,理論的公平在現實面前,打的折扣有多少?我們逐高考新方案的亮點而論。第一,學生可以多次考試,這當然改變了一考定終生的偶然性。但這并沒有改變以分數論成敗的局面。既然分數是個準線,就無法避免考生采用其他手段獲取分數,比如民族身份造假、集體舞弊。學生與學校仍以分數為最高奮斗目標。
第二,擴大高校自主招生,這無疑能讓特殊人才避開分數的限制享受高等教育。但現實的人情社會和關系定律下,高校本身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如何保證?如果無法保證高校能夠打破人情關系定律,那么擴大自主招生帶來的后果,將是給權錢子弟擴大教育福利。而要高校打破這一定律,必然使得整個教育不再在官本位的思維治理之下。欲為此,高考改革能否具備超越利益集團的勇氣?
第三,不論是多次考試、擴大高校自主招生,還是分層次錄取,都沒涉及錄取制度改革。是否錄取考試的決定權和選擇權都在高校,而考生只能被選擇?所以無論給學生多少考試機會,通向大學的還是一座獨木橋,新方案只是增加了通向獨木橋的小徑而已。
更重要的是此次新方案同樣未涉及解決教育資源東西差距、城鄉差距的問題。小修小補的高考改革新方案,無法把公平從理論的神壇請到現實。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