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錄取農林院校遇冷 “政策照顧”恐難破冰(2)
但記者發現,農林院校,即使是農林專業的畢業生,他們的就業也一點不差。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該校農學院本科生就業率近幾年均在96%以上,其中考研 率20%—30%。畢業生分布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工作或在種子公司、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工作。
為什么就業好,卻吸引不了學生呢?對此,華南農業大學校長陳曉陽解釋,農科院校向來存在招生難的問題,不僅華農,全國“農”字當頭的院校都一樣,這完全是社會對農業院校的誤解造成的。記者發現,在很多人的價值觀念中,總以為帶有“農”“林”字輩的專業肯定只有農民子弟去讀。
破冰之道僅“上崗退費”難奏效
有人建議把退費政策也“移植”到“農林”等冷門專業上。那么,“上崗退費”在農林院校生效的可能性有多大?
據了解,師范生退費政策主要還是吸引了大城市的高中生,但對一心想脫貧致富的農家弟子反倒沒有多大吸引力。“這樣的心態在本來就存在誤解的農林院校來說,有可能更為突出。”華農土地資源管理的一位老師分析,農林院校的學生一般就業并不差,相反還很有競爭力,所以,如果單單實行“上崗退費”,并以限制“出口”為條件減輕經濟壓力來吸引考生,反倒嚇退更多的考生。
“因此,除了在就讀費用上有所優惠外,最好還要一些相應的能解決后顧之憂的配套政策。”一些專家說,比如同意把就讀農林院校等國家人才緊缺而又無人問津的專業的大學生戶口留在所就讀的高校或城市。
“澄清誤解”更重要
事實上,記者發現,農林院校長期坐“冷板凳”,與人們對其有偏見不無關系。
部分教育界人士也認為,政策調控的作用是有限的,學生對專業的選擇更大程度上是受“觀念”的影響。如大眾普遍認為市場營銷、管理、會計等專業好就業,而“農林”注定要赴農村偏遠地區工作。因此,教育界人士認為,農林院校一方面在加強自身特色建設外,更要多向社會宣傳,澄清人們對農林類的誤解,向公眾展現科技農林、農林經濟等現代農林專業的“面目”。“相信這會比‘上崗退費’等經濟政策更有效。”廣東實驗中學一位老師說。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