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抬高深圳大學錄取線(2)
出于就業考慮扎堆深大
深大地處深圳特區前沿,與港澳比鄰的地理優勢,無疑這是吸引外地學生報考的原因。但近年來深圳本地學生“扎堆”深大,也成為獨特的現象,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深大建校短短26年,以最短的時間,形成了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辦學層次的三級跳躍。教育部評估組專家萬紅文教授對此贊嘆說:“深大是用25年走過了內地高校50年的路程。”教學質量的逐年高企,當然是留住深圳生源的一個原因。
此外,記者采訪了解到,深大吸引本地生源還有幾大理由:
首先是深大的前瞻地位。2007年,小汪同學高考分數超過720分,如此高分完全可以報考國內名校,但在填報志愿時,除了香港的幾所高校,他二本就填報了深圳大學,最終被深大錄取。他和家長告訴記者,去香港讀書是最佳選擇,香港高校離家近、教學質量高、與國際接軌;退而求其次就是深圳大學。小汪說:“深大畢竟是開放度高的高校,教學水平也逐年提高,在這里讀書對自己未來出國留學、就業都有好處。我的分數沒到北大清華,覺得選擇國內其他重點高校沒什么意思,還不如留在深大。”
小汪同學的考量并不是個別的,很多高分的學生和家長認為,選擇深大有利于未來就業。“讀大學首先考慮的是未來就業。深圳的孩子將來多數留在深圳工作,而在深大讀書,可以形成龐大的同學網,這就是未來工作非常需要的人脈。”考生家長胡雷告訴記者。他說:“大家都是同學,信任感強,事業上互相幫襯,比去外地讀書顯然有好處。”
一些僅達到二本線的考生更是青睞深大,其中不少學生是因為不愿放棄現有的生活,也有的不愿意遠離父母。
小楓同學告訴記者:“我們生長在深圳,非常習慣這里。去內地上學無論吃的住的,習慣和環境可能都不適應。不說別的,聽說北方的學校沖涼都是去大澡堂,我們肯定不習慣。”
還有學生家長告訴記者:“都是獨生子女,不放心讓他們離開自己,何苦到外地吃苦呢?在深大讀書,每周還可以見面,多好!”
不愿外地求學市民有贊有彈
記者對十幾位考生調查,結果無論什么分數段的,今年他們的填報二本A,都將深圳大學作為第一志愿,高分的將此作為兜底的選擇,低分的則作為第一選擇。小楓當時全班幾乎所有上線的同學都填報了深大,她氣憤地“質問”高分同學:“你們湊什么熱鬧,考得這么好還要來跟我們搶深大學位!”
考生不愿離開深圳讀大學,引來市民的熱議,有人叫好,有人擔憂。
叫好的市民認為,這說明深圳的考生和家長已經不唯大學的名聲論,而是開始遵循市場的規律,為孩子的就業早早做打算了。
在科技園工作的彭佳佳告訴記者:“我們那個年代讀書,多是考慮學校的名氣、專業,對學校所處的地區考慮得少。其實,一個孩子的成長,除了校園、書本,大環境對學生的未來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媒體工作的魏先生認為,深圳有值得自己孩子留下來的理由。深大最早在國內開始勤工儉學,深大學生商業頭腦靈活,在讀書期間兼職的特別多。魏先生說:“這是適應現代社會必須的。”
而不少市民認為,從小生長在深圳,大學再不離開這里,對孩子的見識反而不利。
家住梅林一村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兩年前他鼓勵高考的孩子離開深圳,后來孩子在重慶讀大學。他說:“俗話講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一個生老病死在同一個城市的人,實際上與過去我們祖祖輩輩離不開村莊的祖父母一樣。”他認為,城市的發展、個人的成長,需要多種文化的融合,單一的文化背景,容易讓人變成井底之蛙。
從美國來到深圳創業的吳敏博士告訴記者,只肯留在父母身邊,不愿到外地吃苦的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不看重專業只貪圖現實享受,長遠來看也不利于孩子的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