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考生成績普遍不佳 上線率不到50%
晨報訊通過自主招生提前搜羅到一批好生源,如今名校對此都樂此不疲,相關的計劃也年年上漲。不過,這兩年高校卻發現,自招進來的考生大多“中不溜”,其中有一半如果自己考連門都進不了。自主招生是否成為雞肋?對此,高招專家各有看法。
近兩年自招考生成績普遍不佳
昨天,在本一正式投檔前,自主招生作為“零批次”先行錄取。從各校反饋的信息來看,招進來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享受到了線下1015分的優惠,最低的本一線上就進檔了。高校相關人士透露,從這兩年情況看,自招考生成績普遍不佳,上線率還不到50%。
取得南大自招資格的共有180多人,最后符合條件錄取的有139人。這部分學生中,有一半達到了南大的模擬線,還有一半成績不夠線,享受了線下15分的優惠。取得南航自主招生資格的有200多名考生,最后符合條件被錄取的有90多人,而在這部分考生中,有六七十人沒上南航的模擬線,享受到線下10分的優惠,最低的本一線上就進檔了。南理工自主招生今年招了近170人,也有相當大的比例沒夠學校線。藥大則表示,取得該校自招資格的有四五十人,最后只有不到十人成績符合條件,而且一半左右還沒達學校線。更讓高校郁悶的是,由于外省自主招生不實行“零志愿”錄取,經常發現高分考生“跑單”的現象,白忙乎一場。
本來自招是為了搜羅好生源,為何大多成績平平?對此,南京某高校招辦主任分析,這和中學里“推良不推優”的風氣有關。“成績拔尖的學生留著沖更好的高校。”這位招辦主任說,中學里為了實現效益最大化,推薦自招學生時也有自己的策略。“一般來說,都不會把最優秀的學生給你,而是那些和你成績相當、在你的分數線附近的學生。”
據了解,除南大東大等名校外,一些自主招生高校自己并不組織考試,而是單憑面試和獲獎證書來確定自招對象。結果發現,憑這些硬條件進來的考生,有很多上不了線。這些考生的證書是不是都是真的,就無從查考了。
高校表示“有得必有失”
對此,有高校已產生自行組織考試的改革念頭,不過表示在安全保密、命題水平等方面都是不小的挑戰。進來的考生普遍分數不佳,自主招生是不是成為多余之舉?對此,一位招生專家坦言,中學是重要的生源陣地,自主招生也是拉攏學校關系的重要途徑,如果停下來不招了,估計中學里會有想法,搞不好會影響到大局。
此外,對于名校而言,“掐尖”是他們看得最重的。“有得必有失。”南京某名校招生負責人一語中的:“又要搶到高分生,又要保證所有考生都優秀,豈能兩全?”
據了解,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各校都搶到一些“重量級”生源,遠遠高于自己的模擬線。東大的最高分是431分,這個成績上清華北大都綽綽有余了。南大的最高分是421分,南理工最高分是406分,南航最高分是405分,都比學校的模擬線高出一大截。
“自招成雞肋”有不同看法
南理工是省內最早實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今年錄取的自招考生數量也較多。對于有人提出的“自招成為雞肋”的觀點,該校則另有看法。
南理工學生處副處長王虎認為,這牽涉到一個怎么評價生源的問題。自招生上線率低,不能簡單地說不好。自主招生作為高校錄取的補充形式,如果還用高考這把尺子來衡量生源的好壞,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了。“少考四五分,就能說明這個學生不如那個了?現行高考錄取制度對基礎教育有不良導向,而自主招生正好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如果再強化高考這把尺子,改革就沒法走下去。”
“通過我們對往屆生的追蹤,雖然有的自招生享受了照顧分,但入校后總體上表現要好于其他學生。而這部分學生,填專業志愿時也最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像普通考生的功利心那么強。”王虎認為,高校學科多樣化,決定了不同專業要招收不同特長的學生,而自主招生有利于選拔有特長的孩子。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