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賞之下 到底能招攬多少好學生(3)
也有一些人士認為,高校用物質手段來“搶生源”要不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專家說,在高校債務風險問題尚未妥善化解時,花在獎勵高分新生上的錢,沒有用在“刀刃”上。學校更應該考慮如何發展自身的軟硬件、改善提高育人質量。近年來,雖然國家一直在增加財政投入力度,但很難彌補高校各項龐大支出,因此高校的貸款額居高不下,“在尚未探索出新的資金來源方式前,如何節流是解決高校資金難題的重要一環”。
有評論稱,這些年,從高中到初中,甚至小學,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生源大戰”愈演愈烈,大學也未能免俗。中學通過培養出高分學生換取升學率,借以提升學校地位;而大學則通過吸引高分學生為自己撐門面,賺聲譽。每年高招季節,高考分數前腳剛公布,一流名校的錄取承諾電話后腳就打到了狀元家里。看誰攬到的狀元多,成了名校之間心照不宣的較量。頗為滑稽的是,這種較量的結果似乎還成了決定一流名校名次排序的重要標準。而那些“準一流”的高校,則專搶“探花”和“榜眼”,同樣搶得不亦樂乎,“高校招生是‘指揮棒’,既然‘指揮棒’只認‘分’不認‘能’,人才評價的標準被模糊了,社會的‘考分情結’被反復強化,那么我們的中學、家庭和學生,除了關心‘分’,誰還會去關心‘能’?”
學生、家長:重金不會改變原有志向,高分給寒門學子更多選擇
浙江師范大學的具體報考情況要到7月15日才能見分曉。在校園網上,同學對此也議論紛紛。浙師大2008級本科生小林對學校的做法十分贊同。她告訴記者,從校園網的帖子看,大多數同學都覺得不錯,此舉表明學校對優質生源的渴望,有助于學校提升競爭力。
作為2008年全校文科前20名,來自農村的小林入校后獲得減免第一年學費以及1000元獎學金的獎勵,“這是意外的驚喜,幫助家里減輕了負擔。”她同時也表示,高考志愿與學校獎勵無關,“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教師,我所就讀的中學里比較優秀的老師都畢業于浙師大,所以就把浙師大作為第一志愿。”
考生小徐告訴記者,哪怕自己進了今年全省高考成績的前一百名,也不會沖著獎金去填報學校。她的家長徐旭飛認為,按常理推斷,高分考生除非家境實在困難,否則獎勵的錢再多,也不會改變報考志愿。浙師大20萬元重獎的實際意義在于,大學從前靠名氣和實力來吸引考生,如今又增加了經濟手段,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實惠。
“填報高考志愿是一個雙向選擇,最終的決定權在考生。大學的高額獎勵為部分寒門學子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只要教育部門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把獎勵控制在一定額度內,避免引起更多的負債,我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大一學生陳元海說。
游學海外的小孫說,在美國,高校“生源大戰”更加花樣百出。有的大學開出“獎學金+手提電腦+旅行花費”套餐;還有高校算準當地晚餐時間,直接打電話到家中拉票;有學校則請高年級學長搜尋到考生的facebook,用青少年的流行手法攻取心防。有被拒絕的高校還請考生講述拒絕的緣由,以便日后改善招生工作。她表示,“高校在生源爭戰中時刻保持一份危機感并無過錯,關鍵是在現有高考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等制度上完善對人才的多樣化評價體系。”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