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填報:增加機會容易忽視潛在風險
別因機會增加而忽視平行志愿風險
平行志愿作為高考投檔錄取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有效降低志愿填報風險,提高志愿滿足率具有重要意義。但恰恰因為風險降低,考生和家長更容易忽視平行志愿可能存在的風險,盲目夸大平行志愿的作用。專家提醒——
■張藝執
高考結束以后,各地將進入高考志愿填報階段。今年,全國16個省市區實施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改革,但不少考生和家長對平行志愿還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對平行志愿可能存在的風險估計不足,對填報平行志愿的技巧方法知之甚少。筆者認為,在平行志愿的填報過程中,考生和家長應在充分了解平行志愿的優點和風險的同時,掌握平行志愿的填報技巧。
走出平行志愿的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平行志愿能一檔多投,投了一個沒錄上再投另一個。
→誤區之二:平行志愿能選擇性投檔,所報的幾所院校哪所分高投哪所。
→誤區之三:平行志愿就是平等志愿,平行的幾所院校都一樣對待,沒有先后順序之分。
→誤區之四:平行志愿大大增加了投檔機會,考生憑蒙靠猜也可撞上一所。
平行志愿對于整體考生是“分數優先按志愿,分數相同看科目”,而對于單個考生則是“逐個檢索,一檔一投、能投則投、投后不檢、無投再檢、檢完則完”的投檔原則和操作步驟。對于平行志愿投檔的原則和方式,考生和家長容易產生4種較為典型的錯誤認識,以下不妨逐一分析:
“平行志愿能一檔多投,投了一個沒錄上再投另一個!
分析:平行志愿只能是逐個檢索、一檔一投。即當考生排序位次符合條件后,再依據考生所填報平行志愿排列的院校自然順序逐個檢索,當該考生的分數符合A院校的投檔條件時,則投給A院校。在此情況下,即便該考生的分數符合B、C、D院校的投檔條件,也不會再檢索、再投檔,這就是“一檔一投、能投則投、投后不檢”。只有在A院校已投滿或考生不符合A院校的投檔條件時,才檢索B院校是否可以投出,即“無投再檢”。因此說,平行志愿不是投向所有達到條件的志愿院校,更不是這幾所院校必須都逐個檢索、投檔。當檢索完成但均未能投出時,該考生平行志愿的投檔即告結束,只有等待未錄取滿額院校的征集志愿或轉入下一批次院校的錄取,這就是“檢完則完”。
“平行志愿能選擇性投檔,所報的幾所院校哪所分高投哪所。”
分析:實際上,平行志愿是嚴格按考生所報考的幾所院校的排序先后依次檢索,只要幾所院校中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如果考生把投檔分數相差無幾的學校排在一起,可能會出現幾個平行志愿一個都投不出去的結果。如果考生把同一層次投檔分最低的院校報在A或B的位置上,而將投檔分最高的院校報在B或C的位置上,即便考分達到或超過投檔分最高的院校,省級招辦也只能將該考生投向A或B位置上的院校。簡單來說,投檔不會投向分數最高的院校,而是投向排序在前投檔分最低的院校。
“平行志愿就是平等志愿,平行的幾所院校沒有先后順序之分。”
分析:雖然作為平行志愿填報的幾所院校均視為考生在本批次的第一志愿或第二志愿,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嚴格的先后順序的。平行志愿有字母標志的,投檔按照從A到B,再從B到C的順序進行,沒有字母標志的,即在機讀志愿卡中,平行志愿的先后順序為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Z”字型排列。這個排序就是檢索、投檔的先后順序,并且只給每個考生一次投檔機會。所以,平行志愿絕不是平等志愿。
“平行志愿大大增加了投檔機會,考生憑蒙靠猜也可撞上一所!
分析:平行志愿的確可以大大降低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但絕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僅僅只是降低了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的志愿填報風險,而不是完全消除了考生志愿填報的風險,如果過分夸大其功用,可能會適得其反。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