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制手段推動高考改革 抑制舞弊行為
有關部門對作弊行為的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大,然而與高超的作弊手段,已經形成集團化、產業(yè)化的作弊鏈條相比,現(xiàn)行的行政管理方式難免失之于寬。比如,按照現(xiàn)行規(guī)定,抓到了作弊者只能取消其考試資格、考試成績等,遠遠不足以震懾犯罪。綜觀吉林“5·28”販賣作弊器材團伙案件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只生產兜售作弊器材,并不賣考試答案,按照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對他們很難處置。“所以盡管國家查得嚴格,但他們一直沒事。”要根治高考舞弊行為,必須依靠法律手段,嚴肅追究作弊者的法律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
目前備受爭議的高考改革也需要法制手段來推動。對于高考制度的弊端,社會各界已形成共識,但在如何改,怎么既有利于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又能保障教育公平方面,卻有頗多爭議,以至于每一項改革政策出臺,都會伴隨著公眾的質疑。有人甚至認為,在誠信缺失、教育腐敗時有耳聞的當前環(huán)境下,擴大高校自主招生、實行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改革措施,不僅難以帶來實質內容的公平,還會損害程序上的公平。這使我國高考制度改革陷入了兩難境地。
要使高考改革沖出迷霧,將考試招生納入法制軌道是個辦法。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明確受教育者的考試權益,明確政府、考試組織機構、大學、中學在考試招生中的權利與責任,對在考試招生中弄虛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權益的行為,嚴肅追究其法律責任。唯有如此,高考改革才能擺脫公眾質疑的羈絆,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