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專業 三大妙計定方向
知道怎么選擇學校后,還得選專業。考生所學的專業與其未來從事的職業有很大關系。但選擇專業有哪些忌諱,又有哪些竅門——
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專業志愿時,總喜歡填報近年來的熱門專業或者考生和家長個人認為比較好就業的專業,或者某些考生和家長認為只要確定了院校志愿,選專業就不成問題等等。由于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是第一次接觸志愿填報,在選擇專業時,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本文擬為考生和家長歸納出一些選擇專業的方法,并且點明一些選擇專業的誤區,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國內一家知名招聘機構曾經就大學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問題對在校的大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高達52%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上天再給一次機會,我會選擇另外一個專業”,有34%的人希望在原來所學專業基礎上再學第二專業,只有14%的人對當年的選擇不后悔。由此可見,選好專業是多么重要。這里介紹一些選擇專業的方法:
揚長避短,符合個人興趣與特長
筆者在為考生們做升學規劃時,家長和考生們咨詢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學什么專業好或者請筆者推薦“好專業”。其實,專業無所謂好壞,只要考生感興趣,符合自己的個性特點,能夠發揮其所長的專業,就是適合考生的好專業。
古人云:勤學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興趣是一個人的老師,將專業選擇和個人興趣相結合,才能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最終在所學領域內有所建樹。如果單從就業的角度去選擇專業,學習動力和工作熱情就不會很高,也很難在這個行業做出成績。筆者曾經接觸到一位文科考生,他特別喜歡歷史,想選擇考古專業,而家長覺得沒有前途,一定要叫他選擇經濟類的專業。結果孩子學起來沒有興趣,大學期間一直成績平平,畢業后通過考研,又轉到了歷史專業,白白浪費了四年的寶貴時間。
考生選擇的專業要盡可能體現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如魚得水,不僅學習過程較為輕松,還有利于以后的職業發展。相反,則可能導致因為對所選專業沒有興趣,學起來不認真,半路輟學或者即使勉強畢業,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上也是表現平平。例如,對數字不“感冒”的考生如果選擇了會計、金融等對數學要求較高的專業,學習過程可能就比較吃力,畢業后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意愿也不大。性格比較活潑而且“坐不住”,不太喜歡動腦筋的考生如果選擇了生物、化學等需要長期泡在實驗室的專業,也明顯不合適。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論考生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選擇了什么專業,只要學好了,都是有前途的。其實各行都缺人才,但從來不缺人力。有些媒體公布了一些薪酬誘人的職業,比如同聲傳譯、保險精算師。選擇專業不能只盯著這些職業光鮮的薪水,要理性了解這些職業的另一面。就同聲傳譯來說,雖然學習外語專業的學生很多,但是否能達到同聲傳譯的水平,不僅要靠考生的天分,更多的是持久的實踐和積累。對于精算師,要求就更高,一個業務覆蓋全國范圍的保險公司,可能公司總部只需要幾位精算師就夠了。而且,這份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不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可以勝任的,有志從事這項工作的考生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由于國內缺乏職業規劃教育,很多考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專業,自己的興趣在哪兒。那么對這部分考生而言,該怎樣選擇專業呢?筆者根據多年的咨詢經驗,建議考生盡量選擇按照大類招生的專業。現在許多高校打破以往完全按專業招生的模式,先進校,再選專業,對部分學科實行按學科大類招生。比如把原來獨自招生的企業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合并為工商管理類統一招生,考生只需確定大方向,在入校學習一兩年后再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具體的專業方向。這樣就有效避免了考生在專業志愿上大動腦筋,避免了“一選定終身”的不合理性。
綜合權衡,確保所報專業如愿以償
選擇專業時有許多規矩,不光要考慮個人的興趣,還要充分考慮能否被所選專業錄取。這里主要涉及到成績、身體和經濟三大因素。
各院校在《招生章程》中明確規定了專業錄取規則。總結起來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分數優先,第二種是專業志愿優先,第三種是分數與專業志愿相結合。比如天津大學是分數優先的錄取規則,進檔考生按照分數從高到低排列,優先滿足高分考生的專業志愿。如果報考該校的考生總分比較有優勢,在你所在省(區市)的總分排名又比較靠前(平行志愿投檔模式的省份一般會公布考生的位次排名,非平行志愿投檔模式的省份考生,可根據當地公布的分數段人數大致換算成自己在其所在地的排名情況),那么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反之,如果想報考天大的考生,但總分沒有優勢,那么只能參照該校以往在你所在地錄取分數相對偏低的專業,否則因專業選擇不當而被天大退檔的風險會很高。
對實行專業志愿優先的錄取規則院校來說,考生的第一專業志愿就尤為重要。考生在選報第一專業志愿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考分或者預估考分情況并參照該專業最近3~5年在你所在地的錄取分數情況,綜合權衡。因為,這類高校會“優先錄取第一專業志愿”,只要第一專業志愿生源充足,即使第二志愿報考該專業的考生分數再高,原則上也沒有機會被錄取。
對實行分數與專業志愿相結合的院校來說,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還要考慮學校提出的“專業級差”。如北京郵電大學08年《招生章程》規定:當考生第一專業志愿不能滿足時,將考生成績減去3分的級差,考慮第二專業志愿。第二專業志愿不能滿足時,再減去1分的級差,考慮第三專業志愿,以后的專業志愿間分數級差均為1分。08年一位北京理科考生,沒有考慮到專業級差問題,全部填報了該校的熱門專業,沒有拉開梯度,結果因分數沒有優勢,又不服從專業調劑,與北郵擦肩而過,實在是遺憾。
院校的某些特殊專業對考生的身體條件做了要求,比如北京交大的電子商務、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要求無色盲色弱,大多數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對身高和外貌有明確要求,口腔醫學類專業一般不招收“左撇子”……這都是在選擇專業前要格外留意的地方。以上要求在各校的《招生章程》中都有明確規定,考生在選報專業時務必了解院校的這些規定。
此外,考生在選報專業時,也要考慮到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如有些學校開設了中外聯合辦學專業,收費較高,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很難承受。
設定目標,結合近期和長遠發展規劃
西班牙有句諺語說:“在沒有明確目標之前,來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選擇專業時,應該對自己的未來有個規劃,即使不明確,也要有個大致的目標。如果有考研或留學深造的計劃,選擇基礎學科要好于應用學科,如在本科階段讀經濟學,在考研時可選擇的專業就很多。若是選擇了旅游管理,考研時的可選范圍就受到一定局限。
如果打算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就盡量不要選擇需要攻讀研究生或博士的專業。如要想成為一名航天科技領域的人才,一般來說要讀研或者讀博,因為航天類相關專業本科階段只是打基礎,更深、更精的東西需要在研究生階段繼續深入。
選擇專業有一些原則和方法,但考生和家長也要規避專業選擇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跟著熱門走
專業本無所謂“冷”和“熱”,是社會需求和考生的選擇導致了專業需求的階段性變化。考生和家長心目中的所謂熱門專業,其實完全是“跟著感覺走”,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經濟管理、會計學這兩個專業的人才,近年來已經相對飽和,而在一份針對考生和家長的調查中卻穩居熱門專業的前三位。
市場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無論冷門專業還是熱門專業,其中的優秀分子都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再熱門的專業也有就業不如愿的,再冷門的專業也有找到理想工作崗位的。熱門專業不代表高就業率,冷門專業不代表工作不理想。因此,在選擇專業時,不要被目前的冷熱專業所誤導,還是要追求內心所想,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誤區二:專業即職業
專業和職業之間并不直接對應。盡管很多的職位是要求專業背景的,但也有一些職位并不看重你所學的專業,他們看重的是個人的意識觀念、溝通能力、學習分析能力,而這些素質各個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鍛煉獲得。因此,考生不必想在商界發展而特意選擇市場營銷或是企業管理專業;也不必因為選擇哲學專業而對未來的就業感到悲觀。生活中轉行的例子不勝枚舉,著名的企業家馬云是杭州師范學院英語專業畢業生,筆者在美國攻讀的是高能物理專業,回國工作時卻選擇了計算機領域。現實中的“新聞學”與“記者”“法學”與“律師”也不能直接劃等號,經濟學的畢業生只要文筆好、具有新聞敏感性也可以當記者,如果考了律師證,也可以當律師。
誤區三:望文生義
很多考生和家長們對所報專業不了解,僅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所報專業,常常望文生義“想當然”。比如考生和家長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當做醫學下的一個專業來選擇,其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一門工科專業,主要從事醫療專業器械的研發,是和機器而不是和病人打交道。再比如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名字相似,研究內容差別卻很大。前者是理科專業,主要進行生態環境方面理論的研究,而后者屬于工科類專業,研究“三廢”(廢氣、廢水、廢物)的處理,培養工程技術方面的人才。因此,考生在選報專業時,不能“望文生義”,務必了解專業的實質。
(責任編輯:張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