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高考方案交教育部 英語需1年多次等級考(2)
各方觀點
校長:舶來品當心“水土不服”
“總體感覺,新方案的基本出發點是好的,跟國外的考試制度有些相似。 ”教育專家、特級校長楊明華表示,新方案可能還需更多地結合中國長期的教育文化背景,多聽聽各方意見,真正拿出一套結果本土國情的改革方案。
對楊校長的觀點,不少教育專家表示認同。一位教育專家認為,問題的癥結還在于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和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極度渴求,認為“進大學是唯一道路”。“方案可能疏忽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百姓對優質教育極度重視,‘名校情結’在短時期內很難改變。”楊校長說。
一些高中校長還認為,這套改革舉措在國內可能缺乏生存土壤。“一次考試為主的高考選拔方式,盡管存在缺陷,但還是老百姓普遍接受且認可的方式。 ”復興高級中學副校長陸磐良認為,現在推出改革感覺“時機未到”。
對此,熊教授說,競爭在任何社會都存在,美國名校競爭也十分激烈,但在名校之外,其他學生也有自己的選擇。 “我們應該用健康的競爭促進個性和興趣發展。 ”
學生:擔心“補丁”越打越厚
對于民間版高考改革方案,不少剛參加完高考的考生都異常興奮,但他們最關心的是,這塊“補丁”會不會越打越厚?
方案中的 “考試科目分多種組合和難度”,就要求中學教育跟進。不少學生反映,新方案中的“高考科目組合”讓他們眼花繚亂,過于復雜是否會降低方案的可行性。
“從教學角度看,語文難度分等級,是否要配套相應的教材?如何分班? ”復興高中畢業生呂天冀認為,學校按照什么難度標準教學,或分層次教學是否會讓學生感到自卑。學業水平測試可每年舉行3次,“我猜想,可能大部分學生會在三年內考上9次,拿出最好的成績。 ”
“有些成績中等的同學也許適合第二層次的院校,但是又想沖一下名校,那他到底該參加哪一層次的考試? ”復旦附中畢業生陳毓說。
“初看這一方案,感覺好像打了很多補丁,光打的補丁都比原來的衣服重。 ”向明中學畢業生小朱認為,現在都在推行“通識教育”,方案卻把高考分成 “普通文科、普通理科”等諸多門類,“分得太細,結果會不會學生的知識面都變狹窄了? ”□晚報記者 錢鈺 報道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