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面高考加分不公平 “水分”真的可以擠干嗎?
針對近年來一些針對高考加分“比賽不規范、證書有水分”的質疑,浙江省教育部門推出一系列政策,給高考加分“擠水分”,今年首次組織了對體育加分考生的統一測定,堵截可能出現的 “南郭先生”。(《人民日報》5月20日)
“高考加分俱樂部”,再一次激發了公眾對教育公平的強烈質疑。輿論重壓之下,“省級統一測定”的及時出臺,既可以視為一種制度糾編,似乎也可以看做是一次挽救公信力的危機公關。
客觀而言,統一測定相當于多加了一道防護網,對高考加分亂象起到制度篩選作用,降低權力和金錢染指加分政策的幾率和成功率,加大違規的成本。譬如在杭州舉行的第一次現場測試中,就有兩成考生被“刷”了下來。
然而,再多層的防護網畢竟還是網,統一測定本質上仍相當于牛欄關貓,區別只是程度的大小而已。事實上,就“加分者多來自權勢家庭”這一現象而言,最受公眾質疑的,并非加分制度本身如何如何,而是這一制度在權勢操縱下嚴重異化。其背后,一條加分利益鏈是清晰可見的,考生通過交納不菲的費用,來完成加分項目的測試,而這個測試的主導者是教育考試院和體育部門,高考加分的“水分”正出自這個環節。而在實行省統一測定后,考評人員仍由省教育考試院和省體育局來共同聘請。這顯然無法讓人信服。一個有利益傾向性的考官本身就是不合格的,況且他們現在還擔任著裁判員和決策者的角色?
不可否認,經過輿論曝光之后,加分腐敗現象可能會有所收斂,但決不意味著高考加分的水分就可以擠干。堵住高考加分的漏洞,制度修補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切斷管理者、組織者與考生之間的利益關聯。問題是,相關利益既得者有這個勇氣嗎?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